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週三收到了一個讀者的私信,說自己剛大學畢業,沒想到社會學校差距這麼大,作為個90後,好像一到了20多歲,就欠下這個世界幾百萬。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就跟他說了個網上的段子:

有個名牌大學生每年都會回母校待一下午,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只是想重溫一下自己的人生巔峰時刻,那時候覺得自己直接甩開了99%的同齡人,步入社會之後發現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覺得社會和學校差距太大是正常的,不要太悲觀且你還年輕,今年一夜資產暴負比你慘的人數不勝數。

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站在很多年之後回想,2016-2017可能是很多人的人生巔峰迴憶:

那時候一手房還在上漲,二手房市場沒有樓凍,網貸沒有爆雷,資管沒有新規,抽屜協議層出不窮,數字貨幣一路狂奔,券商投行沒裁員,毛衣氈沒開始,關稅外貿沒影響,金融、地產上下游相關的行業還在盛宴狂歡,彈冠相慶。

有人說是川普是個trouble maker,帶來了毛衣氈,帶來了無限困頓,但其實並不全然。

自01年後加入世貿開始的經濟大繁榮,是建立在出口增長帶來外匯收入,以外匯佔款投放貨幣,以投資主導驅動拉動GDP基礎之上的。而房地產和金融的混序繁榮又很大程度上是以製造業空心化和創造利潤函數區被壓制為代價的。實體不產生利潤,民間投資萎靡,原有創造利潤的象限一個個褪色淡化,那麼逐利金融脫實向虛也是必然。

08年的M2還只有47.5萬億,18年的M2是180萬億,貨幣饕餮越是巨大,胃口也就更盛,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原有利潤函數進一步被壓制,只有金融空轉才能滿足逐利性,所以入虛之後不會向實。

房產價格、影子banks、地方債是長期累積的三投灰色犀牛巨獸,川普只是十年美國QE和全球量化寬鬆週期尾聲這個特定節點發起了特定攻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川普的出現本身也是十幾年來經濟全球化下美國farmers&workers對從經濟全球一體化中獲益最大的美國華爾街精英愈發不滿的產物。所以,不能簡單說是川普自己個性總是搞事情,我們高中都學過歷史唯物主義,時勢造英雄,即使沒有川普也還有趙普李普,避不開、繞不掉、躲不過。

而最近2個月聽到的各類經濟數據也更加紛繁紛雜,M2低位徘徊、土地流拍率新高、房企巨頭轉型、2000億關稅毛衣靴子落地、消費數據萎靡尤其是乘用車銷量直接跳水、大基建板塊重新高漲也帶動A股反彈、社保個稅方案仍然在進行、遊戲娛樂行業遇到困頓、互聯網巨頭企業美股股價從最高點跌去了30-40%。

先說大基建,之前我們寫過,下半年大基建應該還會進一步推行很難停下,因為這對沖一部分經濟數據壓力,如果水仍然不讓流入地產,那麼基建尤其是在建項目、基建專向債券就不能停。

從現在來看,這一次的放水,和08、11、14三次最大的不同,是按住了地產的饕餮之頭。地產沒有得到放水的實惠,緊箍咒仍然牢牢套在地產這頭巨獸頭上。

7月底之後的寬鬆,水進入了銀行等金融機構,貨幣基金利率一路走低,shibor下行,但是水還是無法進入地產,銀行金融機構間早已是“流動性合理充裕”,但貨幣擴張不是靠基礎貨幣而需要廣義貨幣投放,水不是想放就放得出,必備的是需方的配合,總不能馬路上一個人賽一疊鈔票吧,以前最大的需方地產的水龍頭又被擰緊,即使是上海某行剛剛想首套利率優惠吹風也被直接喊停,所以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單靠貨幣政策很難擴張,所以央行說財政需要出力,也就是我們近來經常聽到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

看拍地和土地成交溢價率方面,近幾個月一二三線城市土地流拍率都大幅攀升,

8月的流拍建築面積在1800萬平方米,流拍率7.05%,創了流拍率最高紀錄。8月40城的土地成交溢價率17.3%,環比降1.7%,同比下降20.9%,創39月新低。全年的流拍807宗,累計流拍面積7954萬平方米,這個數字是去年同期的7.3倍。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數據來源:CREIS、東吳證券研究所)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同時伴隨的是去庫存任務的成效和棚改PSL投放的新低:8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5.38億平方,四年新低;棚改投放金額跌破百億,全年單月最低。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春江水暖鴨先知,和17年不斷升溫的土拍市場相比,最大的轉變是一夜間地王不見了,開發商都謹慎了。當然先知先覺得都已經開始了其他佈局:萬科表示以後不是房地產公司、保利地產董事會通過去除公司名中的地產二字、恆大更是最早的先知先覺開始大力去槓桿,整體負債率一路下降。整體來看,未來二手市場流動性還會進一步下降。如果比喻成一個函數曲線,16年底前房子作為資產在流動的左側,現在已經移到了右側,未來進一步三個倒掛:一二手價的倒掛,心價和實價的倒掛,流動和冰凍的倒掛。

第二個重磅是城投債破剛兌,上週的《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提出,對嚴重資不抵債失去清償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依法實施破產重整或清算,堅決防止“大而不能倒”,堅決防止風險累積形成系統性風險。這就意味著一批地方融資平臺有可能破產、去剛兌。

實際上,現在的11567家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是由地方發起,以土地等國有資源為抵押,以地方為隱性擔保,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承擔替地方融資的職責,可發債券、可從銀行獲貸款、可從金融機構獲非標融資。

對於絕大多數購買者來說,心理預期上有以銀行理財等通道銷售的城投債有“地方財政+銀行理財”的雙重背書擔保,忽視了其中埋藏的風險。一旦真的開始破剛兌,整個地方融資平臺會形成連鎖反應。和網貸總量才1.3萬億不同,城投債規模是其幾十倍。所以,如果再去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楚底層資產是否是城投債,遠離這頭灰犀牛。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再來說說還在討論的個稅和社保和生育率,從2013年結婚率的9.9‰已經跌到了7.7‰,低於90年代的平均水平。出生率已從1988的23.3‰持續下降到2010年達到11.9‰的歷史最低位,然後放開了二胎對沖,去年總出生人口中有51%都是二胎。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二胎生育率數據將更低,一胎生育率非常難看。房價高企、高生育費用、高育兒費用都是生育率不佳的重要原因。

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是長期和深遠的,不僅養老成本會大幅增加,人口紅利不再,整個消費和社會養老成本都有巨大壓力,很多時候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首尾循環:

生育數據下跌→老齡化加重→社保基金不足→繳納策略調整→原有少繳納通道堵死→員工到手的實際工資減少→消費能力下降→生育意願下降→生育數據下跌

有人說年輕人少了年青人就業壓力就會減少,其實從日本德國的實例看剛好相反,老齡化帶來的年輕人數量減少反而讓年輕人就業壓力更大:

生育數據下跌→老齡化加重→年輕人總數佔比減少→年輕人消費力下降→相關企業利潤率下降→企業縮減規模裁員→年輕人就業壓力不減反增→生育意願下降→生育數據下跌

我們研究這些並不因為我們是悲觀主義者,但起碼我們是客觀主義者。君不見某博士、某大V因為把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最後賠掉了全部積蓄的也比比皆是。所以瞭解風險進而規避風險才是我們的目的。

今年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凜冬將至,現在凜冬將至已無疑問,然而二十四節氣之中,立冬並不是最冷的時刻,因為後面還有小雪大雪,之後還有小寒,小寒之後還有大寒。

凜冬之後,春天總會到來,但她只屬於那些先知先覺且有所準備的人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要車要房「經濟向」

歷史精華文章:

1.煙花易冷——接下來資產價格、經濟選擇幾種情況推演

2.凜冬將至——灰犀牛與黑天鵝的故事

3.反覆拉鋸——寬鬆不代表放棄去槓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