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慷慨使人更快樂,即使他們只是一點點慷慨。只考慮自身利益的人不太幸福。僅僅承諾變得更慷慨就足以在我們的大腦中引發一種讓我們更快樂的變化。這是UZH神經經濟學家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的。

有些人已經意識到很長一段時間,另一些人發現很難相信:那些關心他人幸福的人比那些只關注自己進步的人更幸福。為別人做點好事會給很多人一種愉快的感覺,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溫暖的光芒。在與國際研究人員的合作中,蘇黎世大學經濟系的Philippe Tobler和Ernst Fehr研究了大腦區域是如何通過交流產生這種感覺的。研究結果為利他主義和幸福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線索。

慷慨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即使是一點點的慷慨也會讓人更快樂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行為慷慨的人比行為自私的人更快樂。然而,慷慨的程度並不影響滿足感的增加。你不需要成為一個自我犧牲的殉道者才會感到更快樂。只要稍微慷慨一點就足夠了。

在實驗開始之前,一些參與者口頭上承諾要慷慨地對待他人。這群人願意接受更高的成本來為別人做一些好事。他們還認為,在慷慨行為之後(但不是之前),他們比承諾慷慨對待自己的對照組更快樂。

意圖本身就足以引起神經變化

雖然研究參與者在他們決定慷慨的行為或不行為,研究人員檢查活動三個領域的參與者的大腦:顳交界處(親社會行為和慷慨加工),在腹側紋狀體(與幸福有關),在眼窩前額皮質(我們權衡利弊在決策過程)。這三個大腦區域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這取決於研究參與者是慷慨還是自私。

僅僅承諾慷慨地行為就激活了大腦的利他區域,並加強了這一區域和與幸福相關的區域之間的互動。託布勒說:“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動真正實施之前,僅僅是意圖就會產生神經變化。”

慷慨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從慷慨行為的承諾中受益

託布勒說:“承諾慷慨的行為可以作為一種策略,一方面強化你想要的行為,另一方面讓你感到更快樂。”他的合著者Soyoung Park補充道:“仍然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這些大腦區域之間的交流能得到訓練和加強嗎?如果是這樣,如何?如果一個人的慷慨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那麼這種效應是否會持續下去呢?

慷慨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關於實驗

在實驗開始時,研究人員向50名參與者承諾,在接下來的幾周內,他們將收到一筆錢,並打算花掉這筆錢。一半的研究參與者承諾把錢花在他們認識的人身上(實驗組,慷慨承諾),而另一半承諾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對照組)。

隨後,所有的研究參與者都做出了一系列關於慷慨行為的決定,即是否要給他們親近的人送錢。禮物的大小和價格各不相同:例如,一個人可以花兩法郎給另一個人五法郎。或者花十五法郎給二十法郎。在研究參與者做出這些決定時,研究人員測量了三個大腦區域的活動:顳頂葉交界處,處理親社會行為和慷慨行為的地方;在腹側紋狀體,這與快樂有關;在眼窩額葉皮層,我們在決策過程中權衡利弊。參與者被問及實驗前後的幸福感。


聲明:本文章及內容僅作交流之目的,任何僅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而做出的行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後果,由行為人自行承擔責任。如果您需要專業的醫療服務或醫療諮詢意見,應向具有相關資格的專業人士及機構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