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不是你想造就能造

潜艇不是你想造就能造

臺灣地區潛艇項目的早期構想藍圖(上)和近期方案模型圖(下)。呂田豐供圖

它,是潛伏在大洋深處的冷酷“幽靈”,是二戰時期盟軍揮之不去的“噩夢”,是所有瀕海國家和地區渴求的“大殺器”。

它,就是潛艇。

潛艇的出現一度顛覆了海戰樣式,成為戰略天平上的重要砝碼。然而,高價值的背後永遠是高投入和高門檻。

當前,臺灣地區有“海獅”號、“海龍”號、“海虎”號和“海豹”號4艘現役潛艇。十多年來,臺灣地區一直喊著要“自行研製潛艇”,卻毫無進展。近日,臺灣地區所謂的潛艇項目似乎又不甘寂寞地擠到了前臺。據報道,美國已同意部分軍工企業向臺灣地區潛艇項目輸出技術。

知否?知否?“獅龍豹虎”難成氣候。知否?知否?“臺造潛艇”沒看頭——

潛艇不想長壽

臺灣地區的“潛艇夢”始於半個多世紀前,只是從未圓滿。

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地區便開始謀求發展水下作戰力量。在遭到美國拒絕後,臺灣地區輾轉謀求意大利的支持,獲得了兩艘SX-404級微型潛艇,並將其命名為“海龍”號和“海蛟”號。這型潛艇小而且慢,只能採用“荒唐的‘神風式’攻擊方式”。不過,臺灣地區也算有了第一支水下作戰力量。

眾所周知,在武器裝備的字典裡,“有”和“用”是兩個不能畫等號的概念。上世紀70年代,臺灣地區以加強反潛力量為由,炮製了“水星計劃”,再次向美國“乞討”潛艇。這次,美國人很爽快,“恩賜”了兩艘退役報廢的“淡水鯉”級潛艇——“海獅”號和“海豹”號。這兩艘二戰時期建造的“老古董”絕對不會想到,自己還有“迴光返照”當上“主力”的那天。至此,臺灣地區才算真正擁有了潛艇。

在“古董”交付前,美國已經將“海獅”號和“海豹”號的魚雷管封死,並且只提供了可回收的訓練魚雷,以消除其攻擊性。後來經過臺灣地區的不懈努力,“海獅”號和“海豹”號恢復了火力打擊能力。不過,兩艇只能使用早已被淘汰的直航魚雷。由於兩艇沒有安裝魚雷制導電子裝置,根本用不了先進的線導魚雷。從這個角度來講,“海獅”號和“海豹”號就像是拿著長矛盾牌的中世紀騎士,在炮火紛飛的現代戰場上衝鋒,結果只能淪為“活靶子”。

如今,兩艇的許多設備嚴重老化、損壞,卻還在超齡服役。為了修繕這兩艘軍齡長達70多年的“古董”,臺灣地區曾多次向美軍求教。美國人的回覆很直接:“根本無法幫忙,因為從沒見過柴電潛艇能用這麼久。”無奈,臺灣地區只能抱著“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態自行開工,還美其名曰“學習潛艇製造技術”。

臺灣地區並不具備水下救援能力。開著70多歲的潛艇出航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有“海獅”號和“海豹”號的潛艇兵才知道,那種約等於自殺的滋味到底如何。

先進也會變落後

在接收“海獅”號和“海豹”號之前,臺灣地區並非不知道這兩艘潛艇“雞肋”般的性能。實際上,尋求更先進的潛艇一直都是臺灣地區的重要議事內容。

“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希望。”在臺灣地區的“勵志故事”裡,鹿特丹干船塢公司(RDM)這家荷蘭老牌造船廠不可或缺。上世紀70年代末,鹿特丹干船塢公司深陷債務危機,而臺灣地區雄心勃勃地想發展水下力量。一個缺錢,一個要貨,“劍龍計劃”就此誕生。

“劍龍計劃”的初衷是採購12艘潛艇,組成臺灣地區的第三代水下力量。可是,臺灣當局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武器裝備的政治屬性決定了軍貿不是普通的外貿。

在國際輿論和外交的雙重壓力下,鹿特丹干船塢公司於1988年抽身而退。最終,在耗費了近7億美元后,臺灣地區僅得到了兩艘“旗魚”級潛艇,即現役主力潛艇——“海龍”號和“海虎”號。

在當時的常規動力潛艇中,“旗魚”級算得上先進。它是世界上首型在作戰指揮系統中整合了聲吶、火控、導航和推進系統的潛艇,自動化程度很高。“旗魚”級的設計思想突出近海進攻,特別是單艇反艦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和臺灣地區的作戰需求契合。

不過,再先進的裝備也經不住時間的蹉跎。“旗魚”級漸漸落伍。況且,當時“旗魚”級處於研發初期,荷蘭人把賣給臺灣地區的兩艘潛艇當成免費試驗品,非常“大膽”地運用了一些還不夠成熟的技術設計。這也讓“海龍”號和“海虎”號患上了許多後遺症,特別是兩艇極小的儲備浮力設計與極少的耐壓水密艙設置,為潛艇的安全埋了下很大的隱患。毫不誇張地說,服役了30多年的“海龍”號和“海虎”號,就猶如兩副“鐵棺材”,隨時都可能葬身海底。

應是綠“肥”紅“瘦”

顯然,沒有人願意躺進這樣的“鐵棺材”。於是,臺灣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買買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海神計劃”隨即出爐。新計劃的目標也很簡單:完成“劍龍計劃”中裝備12艘潛艇的“遺願”。不過,直到“海神計劃”收尾,臺灣地區的目標也沒能實現。兜來轉去,臺灣地區只好繼續抱美國人的大腿。

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批准了對臺出售8艘常規潛艇的軍售法案。當時美國已經40年沒有生產過常規動力潛艇,如果重開生產線,預算需要翻3倍。有了荷蘭的前車之鑑,歐洲各國也都不願再蹚渾水。於是,臺灣地區以降低成本為由,趁機要求與美方聯合建造常規潛艇,而美國堅持只提供產品不輸出技術。這樣一來,就促使了潛艇項目的出現。

2014年,臺灣地區開始了潛艇項目的前置作業與先期準備,旨在自行研製一型排水量在1200噸至3000噸之間的潛艇,預定2016年至2019年執行,2024年造出首艇。但目前來看,這一計劃顯然延期了。

實際上,早在“劍龍計劃”期間,臺灣地區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潛艇技術。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地區聲稱已具備建造袖珍潛艇的能力。隨後,製造單層耐壓潛艇艇體的“潛龍計劃”和推動潛艇發展的“自制防禦潛艇計劃”都曾浮出水面,但兩個計劃均以失敗告終。

當然,錢也沒有全部打水漂。在阿根廷TR-1700型潛艇和挪威210型潛艇的基礎上,臺灣地區一家造船公司擬製了成熟的潛艇設計方案,也具備了潛艇專用鋼材、大型高壓容器、複雜管線和液壓系統等。但是,該公司曾承認,他們只能自主建造潛艇的船殼,發動機、武器、導航系統等核心設備仍需進口。

潛艇的構造比水面艦艇複雜、精密,潛艇的動力、水聲和電子設備研製難度相當高。顯然,臺灣地區絕無能力建造潛艇中這些最重要、最複雜、最昂貴的部件。

在實際操作中,臺灣地區將潛艇項目相關技術劃分為紅區、黃區和綠區三類:紅區技術是目前無法掌握的,黃區技術是通過引進合作可以獲得的,綠區技術是已經成熟具備的。

如果要獨立研製一型潛艇,應是綠“肥”紅“瘦”的技術配比。目前來看,臺灣地區的潛艇項目卻是綠“瘦”紅“肥”,嚴重失調。

迴光返照難長久

技術上的巨大障礙讓臺灣地區潛艇項目幾乎陷於停滯。對於臺灣當局而言,美國技術輸出的口頭支持無異於一針“興奮劑”。有報道指出,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的多家企業均有意參與該項目,潛艇項目似乎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技術上分析,美國和英國早已淘汰常規動力潛艇,除了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外,別的估計指望不上;在常規潛艇設計製造技術上,歐洲只有法國、德國、瑞典和荷蘭等4個國家掌握得比較全面,臺灣地區曾私下派出工作小組遠赴4國商談潛艇建造合作事宜,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至於印度,自己都還沒把潛艇研究明白。

目前來看,既有技術又有意願的合作方,恐怕只有日本了。日本最新型“蒼龍”級潛艇性能位居世界同級前列,安倍政府也正通過拓展對外軍事合作來解綁《和平憲法》的束縛。

海戰歷史證明,潛艇並不適用於防禦,而適用於偷襲。一旦臺灣地區擁有了多艘先進潛艇,將對臺海安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此前,美國對臺灣地區自制潛艇一直持反對態度,現在卻突然鬆口。這一舉動不禁使人聯想到美國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和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

任何軍事合作都必須順應國際大勢。而關於臺灣問題的國際大勢就是:“一箇中國”原則早已形成共識,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表示,中方敦促美國等國家切實恪守一箇中國原則,不允許有關企業以任何形式參與臺灣地區潛艇項目。

就連臺灣地區張騫艦前艦長黃徵輝也慨嘆,潛艇項目技術風險極大,政治風險更難預估,任何變化因素若無法掌握,造艇期程就可能一延再延,預算也可能一再追加。

從這個意義上看,臺灣地區的潛艇項目更像迴光返照。(楊王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