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發源地(《大憲章》與議會)——英國史(2)

前晚在看電影《曼德拉》時,整個影片過程充斥著“權力”的口號與字眼,這個“權力”的依據就是英國的《大憲章》。英國對世界民主的貢獻,一是《大憲章》,二是議會。

一、《大憲章》

1066年,英王愛德華死後,他的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繼位。英人不服,他就帶兵征服了英國,史稱“諾曼底登陸”。這也是英國最後一次遭外來入侵,也是英國封建社會的開始;直到400年後的都鐸王朝,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英國封建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英國的國王和貴族,同時又享有法蘭西的土地,這就造成了兩國之間的土地鬥爭。特別是在150年後,威廉的後代約翰繼承英格蘭王時,法國民族意識覺醒,他們就收回了自己的土地。約翰王哪服,就組織軍隊要去收復失地。

打仗是費錢、費力的事。封建王朝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國王與貴族的紛爭。國王權力越大,國家越統一;貴族權力越大,國家越分裂。所以,國王與貴族之間是有契約的,你越權我就要反抗。英國那時實行的是封君封土製(一層管一層),各管各的,還沒有獨立的民族國家意識。

約翰王向貴族大量徵兵徵錢,貴族不幹了。1215年,一批大男爵,追著約翰王來到了在現在的溫莎城堡的不遠的一個地方,他們簽下了《大憲章》。

民主的發源地(《大憲章》與議會)——英國史(2)

《大憲章》共有63條款,其中最主要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個原則:

第一、英國的臣民的財產權和他的人身安全必須得到保障。這是在《大憲章》當中確立下來的。第二、這個國家的臣民,或者是後來的人民跟君王之間,它是有一種契約關係的,如果任何一方違背這個契約,他的臣民和人民就有權力反抗這個國王,人民具有反抗權
民主的發源地(《大憲章》與議會)——英國史(2)

後來美國人在這片草地上面建了一個亭子,然後在上面寫了一句話:“這裡是世界民主的起源地。”

《大憲章》因為是用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的,後來一步步的變成了自由和民主的化身,不僅對英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影響力,也成為整個世界對自由、民主理解的最主要的源泉。

二、議會

一開始國王在處理國家政務的時候,會召開一些會議來進行商量,但人員範圍很小。貴族為了提高決策權,能夠否定國王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就要求國王在召開這些會議的時候,能夠選派他們的代表,包括騎士代表、市民代表。

民主的發源地(《大憲章》與議會)——英國史(2)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籌集戰爭經費又召集議會。 仿照大會議的代表成分,出席議會的除大貴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騎士代表,每個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約有400餘名議員出席。此後議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被稱為模範議會

由於貴族議員和市民、騎士議員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當這種議會召開時,各郡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經常單獨在一起,後來就深化成了上議院和下議院。

上議院就變成貴族院,下議院就變成了平民院。一開始是國王權力最大,接著是上議院、下議院。隨著後來幾百年英國政治的發展,特別是經過了19世紀英國議會的幾次改革,到今天英國所有的主要的權力是掌握在英國的下議院手裡,下議院後來又形成了英國的兩黨制。兩黨競爭,形成政府,形成內閣,而這個內閣政府是向英國下議院負責的。現今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接受了這樣一個政治制度安排。


小結:《大憲章》確定了一個原則,就是王在法下,後來發展為依法治國;議會制表明,國家的事情不能由一個人說了算,他必須靠協商來辦,由人民當家作主

有時一個國家的成長跟個體的成長一樣,但它具有更高的層次性、豐富性、綜合性,值得我們去學習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