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王小村:移風易俗 清風徐來

在文明鄉村的建設過程中,如何革除鄉村陋習,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一方面,陳規陋習因襲多年,已經具備制度的慣性,想要打破並不容易;另一方面,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殊性,需要有不同的措施和手段才能奏效。然而,王小村作為青州市東夏鎮的領頭村,卻通過觀念引導和主動示範帶動了農村風氣的改變,獲得村民們一致好評。

鄉規民規,制度先行

“結婚迎親不超過4輛;婚喪事宜提倡簡單節約;不設靈堂,不收頭,不穿白褂,不擺宴席。”在東夏鎮王小村的宣傳欄上,條分縷析,一清二楚。為了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王小村在村中成立紅白理事會,督促村中章程制度的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自治。“原來喪事得三四天的時間,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現在喪事就兩天的時間,由紅白理事會組織電話報喪,一般不派人報喪,簡化報喪程序。然後再安排人去幫忙,用不了十個人就夠了。以前大張旗鼓的擺桌吃飯也沒有了,可以說非常簡潔、快速。”王小村黨支部書記王雲說。在喜事方面王小村同樣遵循婚事新辦的原則,鼓勵村民“零彩禮”嫁娶;迎親隊伍提倡用親朋好友或本村車輛,義務幫忙;宴請禮金不得超過200元,由村聯委和紅白理事會成員在村裡的黨群服務站統一辦理。“這也是通過黨員群眾大會通過的,由紅白理事會成員在村裡廣播上下通知,就算關係再好的也不能超過200塊錢。”王雲說。

崇德向善,以孝治村

依託棚戶區改造的政策,王小村全體村民搬入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並在村內黨員群眾大會上提出口號:“老人住樓房,美德大發揚;老人住車庫,兒女臉無光”,大力弘揚孝老敬親優秀傳統美德。“有買大套的有買小套的,有買兩層複式帶院的還有買一層帶院,老年人都非常的高興,都說真正享受到了新農村帶來的建設成果。”王雲說。

王愛民在搬遷時買了兩套房子,一套一樓帶院和一套單元樓房,“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父親腿腳又不方便,再加上搬遷時我們村裡提倡70歲以上老人住一樓,我便把帶院子的給了父母住。”

“住的特別好,冬天還暖和,進出方便不說還乾淨,也不用看爐子了,我老伴腿腳不好,帶樓梯的他下不去。帶院子的方便他進出。”母親王桂芳說道。

除此之外王小村還精心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好鄰里”等村民喜聞樂見、各具特色的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推廣發揚“孝文化”,讓孝老敬老蔚然成風。

網格管理,幹部帶頭

“剛搬進樓的時候,樓道里各個角落都塞滿了東西,有些群眾看著你放個桌子我放個椅子,樓道里堆得亂七八糟的。通過網格化管理以後這種現象已經逐步沒有了,黨員、群眾代表等都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來引導示範身邊的人。現在各個樓道里幾乎都沒有垃圾了。”王雲說。

“組看組、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群眾搬了社區樓房以後,王小村村聯委創新社區的管理模式,實行社區網格化管理,由村幹部擔任樓長,由黨員和村民代表擔任樓道長,並制定了樓道公約,將崇德向善、孝老敬親、文明衛生、遵紀守法、鄰里和諧等優秀文化都融入到樓道文化公約中,充分發揮黨員和群眾代表的模範帶頭作用。“我們現在還專門找了3個保潔人員24小時常態化的進行衛生保潔,現在小區裡的環境衛生煥然一新。”王雲說。

另外王小村還成立了王小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並設立了單獨的信訪矛盾調解室,用於調節村民的鄰里矛盾,以及村內紅白喜事的商議研討。

隨著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的逐步深入,王小村時時都有倡導文明的精彩故事發生,處處都有愛的匯聚,村風愈發純樸,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在村黨支部書記王雲和其他黨員幹部的帶頭示範下,越來越多的幹部和村民參與到移風易俗工作中來,使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從先進典型的人和事中受到鼓舞。現在的王小村全村上下齊心協力弘揚時代新風,抵制腐朽落後的文化侵蝕,給農村長久以來的風俗習慣吹來了一股清風。(記者 王鈺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