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們是一類新典型,他展示了革命家族內部的精神衝突。馬小軍的青春期具有超越時代的一般特點:一個少年開始面對社會的艱難,其間不失為外人道,恥於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時有流露。躁動的慾望和讓人絕望的失敗折磨著他,陽光燦爛之下,陰影也必濃重。
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但是,片中表現的更是姜文記憶中的文革,是姜文的少年時代。他無意提供一段教科書一般全面、嚴謹的文革歷史,而是純粹從個人觀點出發,不帶社會公共的價值尺度去處理這個題材,他更感興趣的是講述一個少年在亂世中成長的故事。他帶給觀眾的,是他主觀中的真實。
因而,影片中我們看到,街上除了馬小軍和夥伴們,幾乎沒有其他行人,這種敘述方式完全把觀眾帶入講述者的個人世界中,片中第一人稱的畫外音,明確清晰的道出了作者的心聲:“那時總是陽光燦爛……”給影片奠定了遙想當年,無限懷念的基調,攝影機多次微仰的角度在男主人公馬小軍近前拍攝,使他在熒幕上形象高大,並兩次出現他的鏡像,暴露出“作者”的自戀傾向,即對少年的“我”的深深迷戀。
姜文說:“電影是個性化的東西,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方法拍電影。”可見他追求的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給影片打下了“作者”的烙印。
閱讀更多 影視聚光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