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話語遲!謹慎講話!出乎爾,必反乎爾!

貴人話語遲!謹慎講話!出乎爾,必反乎爾!


一、貴人話語遲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為自己不善言談而感到羞愧?有沒有羨慕過伶牙俐齒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沒有在第一次讀到《滕王閣序》為王勃酣暢淋漓的文筆折服?

當我們讀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時候,應該釋懷,沒有必要為講話木訥而哀傷。木訥並不是很壞的品質,伶牙俐齒也未必一定優秀!孔子主張人還是木訥些的好。當然不要誤解,好不是好在“訥於言”,而是好在“敏於行”。

平時講話木訥腿腳勤快的人,往往沒有心計,待人和善。花言巧語能眼善辯巧言令色多是不善之輩。特別是能說不能做的人,更是人類的下品,這種人長相上也有特點,大家可以多多觀察。所以故人也“貴人話語遲”的結論!話多的人多遭口舌是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前文有講,這裡不在贅述!

訥於言,不是不說話,是不要亂說話,什麼事候說?說什麼話?言而有信、言而有義,言而有道。換言之,無信不語,無義不語,無道不語。孔子對說話有一個基本原則叫“多聞闕疑,慎言其餘”。“非禮勿言”自己做不到的事,一定不要說,“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自己做不到,又到處亂講,有損自己的聲譽和形象。

以名利為職志的人品格註定不會,真又智慧的人功成而不居,急流而勇退,所以“子罕言利”。多言逞能,容易給人以招搖感,輕浮。即便非說話不可,要注意場合,有些場合一定不要招搖,“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貴人話語遲!謹慎講話!出乎爾,必反乎爾!

二、出乎爾,反乎爾!

這恐怕是很多人對孔子的質問,孔子周遊列國,遊走講湖,與王侯暢聊問對,沒有過人的辯才肯定寸步難行。顯然孔子不可能反對人的辯才。比能言善辯更重的要得是:說什麼?怎樣說?什麼時候說?與什麼人說?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身體力行的人,不會說話是不可能的!口拙就是心拙!不說話是因為不想說、不願說。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能言善辯。但是“吾知之、吾不言”,為什麼?“善者不辯,辯著不善”!

佛教中對大智慧修行者這樣讚歎——神通已達、辯才無礙!他們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無所不通。沒有什麼問題能難倒他們,沒有人能駁倒他們。

有人會說,太好了,我也想辯才無礙!我也想和知名主持人一樣應付各種場合遊刃有餘!錯了!這類人不是辯才無礙,是世智辯聰,是語言遊戲,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模仿得來的,是修來的,是做出來的,是放下私慾達到無我境界後的大徹大悟!試想,一個沒有了世俗和各種慾望汙染的人心地不是如明鏡一樣清澈嗎?

佛告訴弟子,要戒掉四種口業,即:綺語、惡口、妄語、兩舌。

什麼人才可以出來講話?有證量的人,通過親身實踐證得人生的智慧。他們講話沒有問題,他們言以載道,替天言道!我們凡夫講話,太可怕了,動輒傷天害理!誹謗聖賢,汙衊他人,論人短長。 有一次,子貢評論別人長短,孔子聽後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天天論人長短,賢良嗎?我沒有功夫議論別人。

孔子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我們沒有能力講話,沒有足夠的德行護佑。孔子本人也不是亂說話,言必稱堯舜,所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明代陳眉公說:“言語之道,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檢點。”希望大家能以此共勉。

有個成語叫出爾反爾,現代人錯會其意了,它的本意是報應。孟子在與鄒穆公問對時候,曾援引曾子說的一句話:“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為上司而死)。”(《孟子見梁惠王》下)。這段故事告訴我們,講話是有因果的,出乎爾,必反乎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