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當我們開始成為父母的時候,當我們的目光總是落在孩子們身上的時候,而我們的父母是什麼樣子,誰的目光落在他們身上。

親愛的女兒,我想跟你講一個,關於愛與離別的故事。

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愛與離別

在剛過30歲的時候,我已經有了一個女兒,我用極慢的速度,斷斷續續地,在32歲讀完了一個已經64歲的作家寫的三本書。之前,我總以為,我大概是讀不了這樣一個老人寫的書的。

也許對32歲的我來說,已過小半的人生,還不算太艱難,我有無慮的童年和安穩的青年,沒經歷大起大落的挫敗與榮耀或許也算是一種人生遺憾。如今,現世安穩,我從為人子女變成為人父母,看著自己深愛的兩個孩子,內心卻並不平靜。

讀《孩子你慢慢來》以及《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我心裡裝著女兒,看優秀作家前輩如何與她年幼的孩子一同成長,如何適應與孩子一次一次的“離別”,如何靜靜的欣賞一個五歲的孩子用一個午後的時間慢慢學著打一個蝴蝶結;看從傳統家庭走出來的母親如何與自己從小就接受西方教育的十八歲的孩子談論政治、搖滾、愛情、以及性。孩子,總是能帶給人希望的,而面對《目送》,就如同當年讀語文課本里的《背影》一樣,總讓人心情沉重感嘆歲月淒涼,想到年近六十的父親和已離開近十年的母親,始終猶豫地不敢翻開。

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龍應臺寫父母的老去和離去,並沒有大段大段的煽情,只用一截一截生活中的普通場景和片段徐徐講述。或許正是因為太普通,才讓那麼多做人子女的能引發共鳴,想起自己家的那個老太或是老頭,也曾經或者正在經歷這樣一件一件普通而平常的小事。可是,我們似乎往往看不見。

她總是講很多關於母親的細節,講母親的盒子講母親的手;講母親遙遠的故鄉,講母親黑底白領的衣裳;講如何牽著母親的手陪她坐車逛街;講半夜睡不著陪母親徹夜聊天;講母親逐漸失去了記憶,她小聲唸叨的“我的雨兒”,唸叨的“這是哪裡?我要回家”,重複的語言,每一次卻都沉重不已。

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龍應臺 《目送》

她講與兄弟的“共老”,講兄弟與老友、與情人、與夫妻的不同,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裡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她在《共老》的文末這樣寫: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下,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她講述關於父親的記憶,講述父親如何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唸詩——用湘楚的古音悠揚吟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講述父親要求子女背誦《出師表》《滕王閣序》;講述父親如何慢慢老去,慢慢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感知,直至最後永遠的離開……

她講述父親魂歸故里的繁冗過程,講述鄉村聲勢浩大的葬禮,講述火葬場的爐門,最後一次的目送,自己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時隔九年八個月,我似乎可以重新體會當年同樣站在爐門前的心情,站在明亮的這一頭,竟然能如此平靜地看著,棺木像是一個沉重的抽屜,同樣五米的距離,沿著短短的軌道,似乎滑行了很久……

每每談及死亡,總是令人唏噓。而在中國式教育中,無論是家庭教育亦或是社會教育,卻都缺失了這人生中重要的一課。龍應臺用溫暖細膩的文字,徐徐地講給你聽,父親的故鄉有滿山遍野的茶樹,陽明山上有溫潤的風。她瞭解,母親心心念念想回去的那個“家”,不過是那段已然回不去的“時光”,她告訴我們,當父母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在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孩子你慢慢來》

近兩年,家無大事生活安定,也零零散散看了些雜書,《目送》算是龍應臺最被熟知的一本散文集了,而我在讀《目送》之前,先讀了龍應臺“人生三書”的另外兩本——《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

與做母親看著孩子慢慢長大獨立,內心的欣喜與失落糅雜交融的情感不同,做子女必定要看著曾經年輕有力無所不能的父母日漸衰老,然後在某一天離你而去,這樣的情感背景下寫成的《目送》讓我遲遲沒有翻開這本預感讀起來會很壓抑的書。

親愛的女兒,聽媽媽給你講一本愛與離別的書!

龍應臺與兒子

而在去年九月,我又一次做了媽媽,我有了兒子。時隔六年,再一次面對新生命,面對忙碌而封閉的生活,持續的睡眠不足讓我的精神狀態相當不好,感覺自己隨時會抑鬱。而書架上的這本書已經放了好久,我想著,之前沒看現在是不是更不應該去看。

而後來的某一天整理書架,當我真正決定開始讀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在有陽光的早晨或者在一個陰雨的午後,隨著翻過的書頁逐漸變多,開始明白,這本書帶給我的不是生死離別的淒涼,而是歷經世事後仍能擁有淡然平和的心態。

所以,我親愛的女兒,當你長大,能看更多的好書,我一定會和你一起讀這本《目送》——我定會陪伴你成長,陽光明媚,你也必將陪伴我老去,淡然平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