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当我们开始成为父母的时候,当我们的目光总是落在孩子们身上的时候,而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子,谁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

亲爱的女儿,我想跟你讲一个,关于爱与离别的故事。

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爱与离别

在刚过30岁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女儿,我用极慢的速度,断断续续地,在32岁读完了一个已经64岁的作家写的三本书。之前,我总以为,我大概是读不了这样一个老人写的书的。

也许对32岁的我来说,已过小半的人生,还不算太艰难,我有无虑的童年和安稳的青年,没经历大起大落的挫败与荣耀或许也算是一种人生遗憾。如今,现世安稳,我从为人子女变成为人父母,看着自己深爱的两个孩子,内心却并不平静。

读《孩子你慢慢来》以及《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我心里装着女儿,看优秀作家前辈如何与她年幼的孩子一同成长,如何适应与孩子一次一次的“离别”,如何静静的欣赏一个五岁的孩子用一个午后的时间慢慢学着打一个蝴蝶结;看从传统家庭走出来的母亲如何与自己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的十八岁的孩子谈论政治、摇滚、爱情、以及性。孩子,总是能带给人希望的,而面对《目送》,就如同当年读语文课本里的《背影》一样,总让人心情沉重感叹岁月凄凉,想到年近六十的父亲和已离开近十年的母亲,始终犹豫地不敢翻开。

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龙应台写父母的老去和离去,并没有大段大段的煽情,只用一截一截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和片段徐徐讲述。或许正是因为太普通,才让那么多做人子女的能引发共鸣,想起自己家的那个老太或是老头,也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这样一件一件普通而平常的小事。可是,我们似乎往往看不见。

她总是讲很多关于母亲的细节,讲母亲的盒子讲母亲的手;讲母亲遥远的故乡,讲母亲黑底白领的衣裳;讲如何牵着母亲的手陪她坐车逛街;讲半夜睡不着陪母亲彻夜聊天;讲母亲逐渐失去了记忆,她小声念叨的“我的雨儿”,念叨的“这是哪里?我要回家”,重复的语言,每一次却都沉重不已。

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龙应台 《目送》

她讲与兄弟的“共老”,讲兄弟与老友、与情人、与夫妻的不同,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她在《共老》的文末这样写: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下,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她讲述关于父亲的记忆,讲述父亲如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念诗——用湘楚的古音悠扬吟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讲述父亲要求子女背诵《出师表》《滕王阁序》;讲述父亲如何慢慢老去,慢慢失去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直至最后永远的离开……

她讲述父亲魂归故里的繁冗过程,讲述乡村声势浩大的葬礼,讲述火葬场的炉门,最后一次的目送,自己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时隔九年八个月,我似乎可以重新体会当年同样站在炉门前的心情,站在明亮的这一头,竟然能如此平静地看着,棺木像是一个沉重的抽屉,同样五米的距离,沿着短短的轨道,似乎滑行了很久……

每每谈及死亡,总是令人唏嘘。而在中国式教育中,无论是家庭教育亦或是社会教育,却都缺失了这人生中重要的一课。龙应台用温暖细腻的文字,徐徐地讲给你听,父亲的故乡有满山遍野的茶树,阳明山上有温润的风。她了解,母亲心心念念想回去的那个“家”,不过是那段已然回不去的“时光”,她告诉我们,当父母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在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孩子你慢慢来》

近两年,家无大事生活安定,也零零散散看了些杂书,《目送》算是龙应台最被熟知的一本散文集了,而我在读《目送》之前,先读了龙应台“人生三书”的另外两本——《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与做母亲看着孩子慢慢长大独立,内心的欣喜与失落糅杂交融的情感不同,做子女必定要看着曾经年轻有力无所不能的父母日渐衰老,然后在某一天离你而去,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写成的《目送》让我迟迟没有翻开这本预感读起来会很压抑的书。

亲爱的女儿,听妈妈给你讲一本爱与离别的书!

龙应台与儿子

而在去年九月,我又一次做了妈妈,我有了儿子。时隔六年,再一次面对新生命,面对忙碌而封闭的生活,持续的睡眠不足让我的精神状态相当不好,感觉自己随时会抑郁。而书架上的这本书已经放了好久,我想着,之前没看现在是不是更不应该去看。

而后来的某一天整理书架,当我真正决定开始读这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在有阳光的早晨或者在一个阴雨的午后,随着翻过的书页逐渐变多,开始明白,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生死离别的凄凉,而是历经世事后仍能拥有淡然平和的心态。

所以,我亲爱的女儿,当你长大,能看更多的好书,我一定会和你一起读这本《目送》——我定会陪伴你成长,阳光明媚,你也必将陪伴我老去,淡然平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