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58集08

煩惱其實也不是壞事。有煩惱我們能夠有覺照,定力、智慧反而在這個境緣中得以提升。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厥德。”前面講的三位,顏回、曾子、蘧伯玉,他們反省改過的功夫。還要在這個功夫上加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表示我們戒慎恐懼,就像怎麼樣?就像踏在薄薄的冰上,就像面臨著深淵一樣,一不小心,很可能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萬劫不復。用這樣謹慎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煩惱習氣,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與之相對”,這個是與這些敵軍相對,就是我們作戰的時候,與敵軍相對的時候,我們是這樣的一種謹慎的態度。如果不謹慎,就會連命都沒有了。我們克服煩惱,這個煩惱也比作賊,我們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與賊兵相對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的謹慎小心,毫不掉以輕心,加上我們平日製軍很嚴,反省覺照的功夫得力,結果就是“軍威遠振,賊黨寒心”。

“軍威”就是我們的功夫得力,賊兵就拿我們沒辦法了,甚至他會投降。這就是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修行功夫得力,就可以轉煩惱為菩提。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如果我們的智慧覺照功夫沒有提起的時候,煩惱就當家做主了。這就是用這個賊來比喻我們的煩惱。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這就是說賊兵如果害怕了,他害怕被滅種,就迅速投降了,希望我們能夠網開一面,不再追討他們的罪過,能夠沾上我們安撫、寬恕他們的洪恩。因為軍威大振,我們功夫得力,所以煩惱不能起現行,他不能夠起現行,他就投降了。假如我們打不過他,那就是我們投降了。如果我們功夫得力,他們就歸降於我,這就是講煩惱化成菩提了。從這裡告訴我們,

煩惱其實也不是壞事。有煩惱我們能夠有覺照,定力、智慧反而在這個境緣中得以提升。

“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從這裡他們就歸順了、投降了。“盡革先心,聿修厥德”,把障礙去除之後,真心本性自然現前。“聿修厥德”,這個是《詩經》裡的一句話,在這裡印祖用來代表由修德而顯性德。就是說,我們這個性德雖然本來本有,但是也要通過修來證得,性德要用修德來加以彰顯。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後邊又是一個比喻:“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這個比喻也非常好,很形象,表示我們戰勝了煩惱。什麼煩惱?煩惱本無,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當我們能夠時時起覺照的時候,煩惱當然就不能夠起現行,所以這裡比喻作“將不出戶,兵不血刃”。這個將根本都沒有出戶,兵也不用血刃,你要真正把煩惱看實在了,要真正出我們的猛將去殺敵,用我們這些兵器要血刃而歸了,這樣的話,你這個煩惱不能夠完全轉化。

其實煩惱本無,只要我們有這種常照真心,常常覺照,就能夠讓煩惱自自然然的歸降,它自然就沒了。所以“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這個“寇仇”原來是什麼?原來就是赤子,也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寇仇即赤子,這就是入了不二法門。

原來煩惱也並非壞事,只要你提起覺照的功夫,煩惱即菩提,轉煩惱就是菩提。“即叛逆悉作良民”,那些叛逆的人,他也變成了良民。這就是代表我們真正起覺悟的時候,常起觀照就不起煩惱。

當我們真正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