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皇族大混戰(下)——相互攻伐

上篇文章捋了八王相互的關係,今天硬著頭皮,繼續掰扯八王之亂的經過。如果說三國的歷史亂哄哄的讓人頭痛,那麼西晉的歷史簡直就是重度腦燒傷,生吞雲南白藥也無法彌補心靈上的創傷,而且西晉皇帝年號變換頻繁,看起西晉的史料,那頭裂的不吃上幾片腦殘片都無法維持。

人家別的王朝建立都其樂融融,可司馬家族很奇怪,別人全家人湊一起打個牌啥的,他家湊一起玩命,專門挑自家人往死裡K,比如長沙王司馬乂(yi)居然給活活考死了,這得做了多少套高考模擬題,黃岡卷、啟東卷都做過?好殘忍,是用火活活烤死的!(筆者注:司馬孚之孫、河間王司馬顒加入八王之亂,活活烤死司馬昭、司馬炎最有前途的後嗣長沙王司馬乂時,可能也有為祖父鳴不平的快意在內吧)鬧歸鬧,但是事情其實不復雜,因為有一個核心人物,確切講是核心道具——白痴晉惠帝司馬衷。司馬家族雖然都神經有問題,但都想給白痴皇帝送去溫暖,畢竟是自家人嘛,當然也順便替皇帝掌掌權!一個個撒著歡豁上命往皇帝身邊可勁靠。

說八王之亂,繞不過惠帝的皇后賈南風,這個沐浴春風的名字,卻起在一個矮黑醜的女人身上,若說武則天是唐高宗的頂樑柱,那麼賈南風就是晉惠帝的攪屎棍(注:賈南風當政期間是西晉為數不多政局穩定歌平生舞的十年,所以對賈南風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八王之亂的階段劃分有好多種,在此筆者就投機取巧,以賈南風的生死分為前後兩段。

第一段:晉武帝的先後兩個皇后都姓楊,楊家後戚掌握了巨大權力,晉武帝死後老丈人楊駿獨攬了大權,成為第一個大boss。但賈南風絕對不是善茬:老皇帝活著的時候,我怕三分,難道皇帝死了,我還要繼續怕楊駿不成?賈南風聯合惠帝的兄弟,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楚王司馬瑋,宮廷政變幹掉了大boss楊駿,消滅了婆婆一家楊氏的勢力,並把婆婆活活餓死了。大家也不用為楊駿惋惜,這傢伙也是死不足惜的料。舉個小例子,當時聽到宮中發生變故,楊駿的幕僚建議火燒皇宮的正門雲龍門,造成聲勢,伺機反擊。楊駿不發一令,三棍打不出一個響屁,最後說了句:雲龍門是魏明帝所造,工程費用很大,燒了可惜!這話太震撼了!大傢伙一聽,得了,多說無益,各自散了逃命吧,最後留下楊駿孤單地逃到了馬廄裡,被士兵搜出來亂刀砍死。司馬亮是晉武帝的叔叔,惠帝的叔爺爺。武帝遺照讓他和楊駿共同輔政,但楊駿篡改遺詔把司馬亮排擠了。楊駿死後司馬亮和太保衛瓘(guan)共同輔政,司馬亮成為第二個大boss。賈南風和楚王司馬瑋一起又搞宮廷政變,把司馬亮衛瓘都幹掉了。事後賈南風把司馬亮和衛瓘之死栽到楚王司馬瑋頭上,說司馬瑋矯詔殺人,把小boss司馬瑋也幹掉了,這個年僅21歲的政治幼稚兒,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一輪博弈結束,賈南風輕鬆消滅了楊駿、衛瓘以及八王之二——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獨攬朝政大獲全勝。

平心而論,第一輪博弈完全在朝廷的內部,西晉王朝並未傷筋動骨,且賈南風掌權後,通過一系列手段穩固朝政,帝國享受了長達十年的和平。

第二段:賈南風獨攬大權,但是沒過多久又表示不幸福了,為啥?因為太子司馬遹(yu)。司馬遹是惠帝和謝玖所生,據說聰明伶俐,性格剛強,不是賈后所能控制的,二者矛盾激化。賈后一不做二不休,弄死太子。一般來說,只有國產神劇中的皇后才會出現這種操作,但也能活到最後一集,因為有導演罩著。可賈南風呢?連個胸罩都沒有,真空作死。果不其然,一波司馬衝上來……賈后看到齊王司馬冏率兵入宮,大驚問道:你來幹什麼?司馬冏回答說:有詔收後!賈后說:詔書應當由我出,你奉的什麼詔書?當然,這都是白搭,先是被廢幽禁,後來一杯毒酒灌死了。賈南風死了,好像沒有了攪屎棍,老司馬家也可以消停了,強烈要求中場休息!!!可這些個司馬們都說了:休息個毛啊,大家好容易湊齊了,繼續打!唉,差點兒忘了,人家司馬家族湊一起不打牌,打仗玩命!大家都覺得自己應當皇帝,至少也是幕後老大,一個個脾氣比能力大,血壓比智商高,所以從灌死賈南風開始,無論誰當權,都有一波司馬跑過來拆臺。打來打去細節省略了,反正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司馬上青天"。簡單總結如下:

皇后賈南風、司馬瑋殺司馬亮。

皇后賈南風殺司馬瑋。

司馬倫、司馬冏殺皇后賈南風。

司馬倫稱惠帝為太上皇(惠帝可是他的孫子輩),自己稱帝。

混亂的皇族大混戰(下)——相互攻伐

司馬倫當皇帝濫封官吏

司馬冏、司馬穎、司馬顒起兵討伐,迎惠帝復位,責令司馬倫自殺。

司馬冏掌權。

司馬乂、司馬顒聯合,殺司馬冏。

司馬乂掌權。

司馬顒、司馬穎攻司馬乂,烤死。

司馬穎掌權。

司馬越殺司馬穎、司馬顒。

司馬越掌權,白痴帝當年死去(有可能是被司馬越毒死的),皇太弟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混亂的皇族大混戰(下)——相互攻伐

八王之亂中,作為皇帝的司馬衷幹啥去了?這好比世界盃的比賽,足壇豪強們捉對廝殺,高盧雄雞舉起大力神杯,你若問,那個足球幹啥去了?道理好像有點兒如出一轍的意思。司馬衷可以說作為旁觀者,親歷者,是核心道具,但不是主角,類似那個足球。戰亂中,皇帝自然也成了謀逆者爭奪的目標和俘虜,幾度易手,驚慌失措,顛沛流離。司馬衷雖然傻,但有時候也能顯示出人性的一面。司馬倫廢皇帝自立的時候,有一個叫司馬威的,依附司馬倫威逼司馬衷退位並動手搶奪皇帝玉璽印綬。司馬倫失敗後,朝臣議論如何處理其餘黨時候,本來想放司馬威一條生路,可一向沉默不語的司馬衷突然說話了:"阿皮捩(lie)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還有一件事,戰亂中,有一次司馬衷身邊只有侍中嵇紹守護他,被亂刀砍殺。鮮血沾到司馬衷衣服上,後來到了安全的地方,隨從要把衣服換下來清洗,司馬衷說:"這是嵇侍中的血,為啥要洗呢?"

八王之亂終於結束了,其實參戰的何止這八人,只是起主要作用的是這八位而已。除了趙王司馬倫品行不好外,其餘諸王還都可以,比如司馬越年輕時候就謙虛恭讓,普受尊敬;司馬瑋只不過是不受父親重視,對自己的地盤利益太少不滿,積極響應賈南風無非就是想獲得利益,並非要置天下於水火之中……對於這場混亂,我們不能過分埋怨某人或某幾人,問題的根源可能還是西晉制度的積弊……此不深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