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揭秘真正考古奥秘:郭伟民的探古之道

新时代是奋楫前行的时代。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进一步砥砺家国情怀,唱响爱国奉献主旋律,用奋斗成就事业。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为此,本报开设“爱国奋斗建功立业”专栏,持续报道先进人物典型,激发更多知识分子不辱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唱响爱国奋斗主旋律、汇聚建功立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现推出第二十期人物专访,以飨读者。

这是个不断发现、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在考古领域行走近30年的郭伟民如今仍十分“较真”:一器一物,坚持亲手细致挖掘;测绘数据不准确,反复重测;考古工地,一待就是半年……

30年来,无论是荒无人烟的深山丛林,还是漫天灰尘的简陋工地,甚至是孟加拉国等境外,都有郭伟民奔波的身影。他说:“我们搞考古研究的人,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跑出来的。”


考古专家揭秘真正考古奥秘:郭伟民的探古之道

2017年5月,郭伟民和同事在临武渡头考古工地(左一)


保护人类的根

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狭小阴暗的标本室,一排排柜子里摆满了不同年代、形态各异的珍贵文物陶器,郭伟民认真细心地摆弄着一件精致的白陶,双手触摸着上面淡淡的裂缝,笑着说道:“这是我亲手发掘出来的,来自史前时期,距今有6500年了。”

这个与“历史打交道”的人,身上也刻满了历史的痕迹:双手粗糙,脸色黝黑,步履矫健,眼神专注。

对于郭伟民来说,走上考古之路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心之所向。时针拨回到1983年,从小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郭伟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却填报了刑侦专业,与考古相差甚远。然而出分之后,凭借优异的分数和接近满分的历史成绩,在班主任的劝说下,他改填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为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

1985年,在重庆三峡大坝中堡岛遗址,大二在读的郭伟民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实地考古。这段珍贵的经验让他至今难忘:“太震撼了!大型墓葬保留得非常完好,这和我们在图片里看到的那些历史遗迹感觉完全不一样,你踏在那片土地上,甚至都不敢用力行走,生怕会破坏到什么。”

在中堡岛,队员们从八月底的酷暑时节,一直待到次年元月,白天勘测拍照、挖掘文物,夜晚记录整理数据。郭伟民格外珍惜这次考古实践,他说:“第一次考古就能发现这么大的遗址,让我对考古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接触的是没有古人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透过看似毫无生命的文化遗物,去复原当时的人类社会,去找寻人类文明起源,我们保护的是整个民族甚至是人类的根,那时候我就坚定了考古的信心和决心。”

“陌生”的诱惑与危险

在形容考古工作时,“陌生感”是郭伟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他翻了翻办公桌前一本历史书籍说:“考古工作就像这本书一样,你不可能通过封面就知晓书里的全部内容,考古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未知的陌生感。我们接触到的古代遗址或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永远都有着陌生事物和新的问题等着你去发现,这种感觉很奇妙。但只要我们走的路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还原出来的历史真相就越真实、全面。”

然而,除了“陌生感”,更多的是未知的危险。这么多年的考古工作中,郭伟民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时间追溯到2001年,在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如同往常一样,郭伟民背着背包爬到遗址的最高点,准备进行测绘记录。城头山是座由城墙环绕的遗址,这里发现和揭露的是唯一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周边是十几米高黄土堆砌而成的城墙。十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埋头专注发掘解剖城墙剖面,最低的发掘工作面距城墙面已达八米多深。郭伟民站在高处进行测绘,突然,一阵细微的“莎莎莎”的声音传来。他停下手头工作抬头一看,城墙顶面的土在细微抖动,土块不受控制地掉落下来。

“要塌了,快出来!”他来不及思考,挥舞着手,对着底下正在挖掘的同事们大喊起来,十几位队员飞速跑了出来。整个过程仅仅十秒钟不到,整个城墙发掘面从顶端全部塌方,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除了随时有可能遭遇塌方等危险,野外工作时常还遇到毒蛇、毒虫。这些危险郭伟民早已习以为常。

“湖南每个县我都基本去过 ,考古工作遍布湖南2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对这些历史文化全面掌握,我才能说是自己研究考古的。”行之愈笃,知之益明,郭伟民说,考古人的使命是要用一生去践行。


考古专家揭秘真正考古奥秘:郭伟民的探古之道


还原更真实的中华文明

有人说考古学是门奢侈的学科,与无价的珍贵文物打交道,与千百年的历史对话,在古今间游走,而在郭伟民看来,考古是“苦并快乐着”。

田野间一待就是大半年,每天面对不会说话的遗迹和遗物,想象和推理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他们做无声的交流。郭伟民说,这些很枯燥,但是当完整的遗址和历史呈现出来后,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上的”。

考古人的脚印出现在哪里,未知的历史便可能从哪里呈现。

澧县城头山遗址、长沙铜官窑遗址、永顺老司城遗址和龙山里耶遗址......这些湖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让数千年乃至数万年以前的历史遗存再度呈现在世人眼前,给世人带来震撼。这些湖南乃至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都有郭伟民的参与。

如今作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更多的时候是从事考古研究工作,但是谈及中国考古未来发展时,他露出了少有的严肃神情。“很多人抱着猎奇娱乐的心态去看待考古行业,人们喜欢看鉴宝栏目,喜欢看盗墓小说和电影,但是却不去了解考古工作背后的重大意义。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还原更真实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家史,考古挖掘的实物更多的是记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一柄手铲,一个背包,一颗赤子之心,距离喧嚣繁华的城市千百公里,距离千年历史文明却只有一抷黄土的距离。当这些改变历史坐标的重要遗存和文化“珍珠”,拂去历史的尘埃后光彩夺目,像郭伟民这样兢兢业业的考古人,只求一份归于历史的心安。踏遍三湘,上下求索,漫漫考古路,郭伟民还将继续前行!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李良婷

人物名片:

郭伟民,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他曾先后主持发掘沅陵五强溪库区楚墓与楚城遗址、湘潭堆子岭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长沙铜官窑遗址等,主持湖南大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承担永顺老司城遗址及澧阳平原史前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多个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国家田野考古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