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3位校友摘得2項大獎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壓力加工85級校友雒建斌院士團隊完成的

"摩擦過程的微粒行為和作用機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84級校友蔡昭昀,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鋼結構事業部副總經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81級校友吳明超所在團隊完成的"大型屋蓋及圍護體系抗風防災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3位校友摘得2項大獎

摩擦過程的微粒行為和作用機制

微粒在摩擦相關過程中普遍存在,其行為和特性往往決定了摩擦的規律和表面的損傷。特別是在典型摩擦過程--集成電路製造中的化學機械拋光,微粒的行為控制對獲得近零損傷表面至關重要。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3位校友摘得2項大獎

本項目的主要發現點如下:

(1) 實現了納米顆粒運動狀態的觀測和流速分佈的測量,首次在蒸發水滴中直接觀測到Marangoni流動,提出了新的流動判據,應用於晶圓清洗乾燥中,大幅度降低了晶圓表面殘留顆粒的數量,遠優於生產線的控制指標

(2) 揭示出液體中納米顆粒與固體表面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材料的原子級去除機理,製備出基於超光滑表面的晶圓(Ra 0.05 nm);

(3) 發現納米顆粒在潤滑油中的增粘效應和減摩抗磨機制,有效地提高了潤滑油膜的承載能力,將摩擦係數降低75%;通過納米微粒對缺陷生長的抑制作用,實現了材料的強化。這些創新成果為納米摩擦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觀測手段和理論,為微納製造等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已應用於計算機硬盤、集成電路晶圓等的超光滑拋光和後清洗工藝中。

大型屋蓋及圍護體系抗風防災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

大型屋蓋及其圍護體系風致破壞事故頻發,已成為公共安全領域全社會的重大關切之一,其抗風一直是國際風工程和結構工程領域重點攻克的難題之一。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3位校友摘得2項大獎

本項目自1996年起

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在大型屋蓋風致作用機理、風效應分析理論、設計風荷載確定方法和屋面系統抗風的技術措施、檢測評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學術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國內外200餘項重要工程,發表SCI、EI論文150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0餘項,研究成果已納入14部國家及行業標準社會效益顯著

作為陝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緊緊圍繞創辦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優勢,發揮特色,在保持建築、土木、環境等學科優勢的同時,加速信息類學科、管理學科、材料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科技發展,學校科技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十二五"以來,學校先後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延伸閱讀: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主辦的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國家級獎勵,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個獎項。

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78個項目和7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8項;授予5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關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