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2019年1月13日,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

今天的人們幾乎已經不太把臘八節當成一回事兒,臘八節就如同一個沒落的貴族,在眾多節日的大家庭裡,鬱鬱寡歡,備受冷落。

是的,相比於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全國人民以放假這樣至高的禮節來紀念的節日,以及萬聖節、愚人節、感恩節、聖誕節等企圖搶佔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各種洋節日,臘八節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不張揚,不鋪張,不爭名奪利較短長,自始至終保持著謙虛低調的優良作風。

其實,作為存在歷史最為久遠且出身顯赫的一個節日,臘八節曾經在我國的節日界佔據過舉足輕重的地位。

臘八節的存在歷史有多久遠呢?這麼說吧,在中國傳統節日當中的帶頭大哥——春節還沒有誕生的時候,臘八節就已經在廣闊天地當中大有作為了。

遠在商周時期,臘八節就作為遠古先民們祭祀祖先和神靈的重要日子,人們在這一天向祖先和神明祈求著來年的豐收和吉祥。

其時,先民們紛紛殺豬宰牛,各種祭品擺滿祭臺,周代稱這種活動為“臘祭”。《禮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因為祭祀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

在這一天,由部落首領們帶頭,人們藉著祭祀的機會大吃大喝,全國上下都沉浸在過節的歡樂氣氛當中。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這樣看來,臘八節屬於土生土長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沒跑了。

但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公元67年,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城迎來了兩個印度大和尚,一個叫迦葉摩騰,一個叫竺法蘭。這兩個大和尚受到漢明帝的盛情邀請,用白馬馱著經書,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專程弘揚印度佛法。

為此,東漢政府還出資在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白馬寺。今天這個被稱為“第一古剎”的古老寺院還有著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雖然官方對佛教進行大力支持,但佛教畢竟屬於外來的宗教,而在中國本土的宗教江湖上,長期以來一直被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等眾多道教神仙牢牢把持著,而廣大人民群眾對佛教並不瞭解,也不熱衷。

這樣一來,對於佛教的傳教者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實現佛教的本土化,爭取更多信眾,把釋迦牟尼的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讓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併發揚光大。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大和尚自然有大智慧。

在試圖把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兩位印度大和尚驚奇地發現:釋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天,居然和中國的臘八節是同一天。

這個巧合的故事說來話長。

距今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

淨飯王膝下有好幾個王子,其中有個叫喬答摩·悉達多的王子,用現在的話來講,王子英俊瀟灑,一表人才,簡直是少女偶像、國民老公。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悉達多王子深受國王喜愛,被國王定為接班人。王子16歲那年與表妹成婚,並生了一個兒子。

婚後,王子每天過著花天酒地、聲色犬馬、驕奢淫逸的富家子標準生活,只等父王百年之後繼承王位,所以說,偉大的佛祖在年輕時,也曾是啥都見過、啥都吃過、啥都玩過的人。

對我們這樣的世俗凡人來說,王子的生活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嗎?

但是,佛祖終究是佛祖。

悉達多王子對於每天過著這樣的生活,感覺並不快樂——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財寶,再漂亮的美女,都是過眼煙雲。

最終,人生還是有七般苦啊——人還是會衰老,還是會生病,生病了一樣會痛苦,最終還是會死去,生活中也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貴為王子尚且如此,那麼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人生的煩惱和痛苦豈不是更多?

如何才能免除生老病死之苦?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如何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

這些終極哲學問題始終困擾著悉達多王子,他苦苦思索但始終不得其解。

於是在29歲那年,悉達多王子毅然放棄了奢華的宮廷生活,拋妻棄子、出家苦修、尋求解脫之道。

當時在印度流行的是被稱為“苦行”的修行方法,也就是用各種自找苦吃的辦法試圖證道,比如不吃不喝不洗澡不睡覺,用這樣的方式修行的人被稱為“苦行僧”。

剛開始的時候,悉達多王子也用這種辦法修行了6年之久,結果把自己弄得極度虛弱,

有一天,悉達多王子在尼連河邊打坐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幸好河邊有兩個叫難陀和波羅的牧牛少女,看見王子如此虔誠苦修,心中大為感佩,便擠了新鮮牛奶,跟米和在一起煮成乳糜粥,捧到王子麵前禮拜奉獻。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要知道,在這之前為了虔誠苦修,王子是堅決不會 吃這些東西的,但眼下既然已經餓得命在旦夕,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悉達多王子接過那碗粥,一口氣就喝完了。喝完之後,王子又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

這時候,悉達多王子才頓悟:

俗世間的人們沉溺物慾,縱情聲色,固然無法解脫,但一味苦行,只不過徒增對這副身體皮囊的執著,也是無法覺悟的。只有同時捨棄苦樂二字,才能真正大徹大悟,得證菩提。

兩個牧女無法預見,送給王子的這一碗粥,從此改變了整個世界。

王子從自己苦行六年的蒲團上站起,走下尼連河,讓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在這之後,悉達多在一棵菩提樹下盤腿坐定,並對世人撂下一句狠話: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悉達多王子在菩提樹下禪定了整整48天。期間不飲不食、不言不語、一動不動、苦思冥想,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臘月初七。

佛經記載: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悉達多默坐於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

臘月初八日凌晨,天現異象,悉達多豁然大悟,頓悟無上大道,終於修成正果。

隨後他創立佛教,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世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

按照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響,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從天而降。

自此以後,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臘月初八,便成為佛教當中一個非常隆重的紀念日:法寶節。

為了讓佛教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印度大和尚將中國的臘八節賦予了佛教的濃厚色彩,使得臘八節從此成為中西合璧的節日典範。

每年臘八節,各地寺院紛紛效仿牧女煮粥敬佛,在這一天向廣大信眾施粥。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從此,中國傳統的殺牛宰羊祭祖的活動逐漸被吃臘八粥所取代,並盛行於民間。

宋代筆記《夢梁錄》記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由此可見,在宋代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

而元代筆記《燕都遊覽志》則這樣記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

也就是說,官方還會在臘八節當天,在政府機關內部舉辦“誰是大胃王”比賽,看誰喝粥喝得多,以此來活躍節日氣氛。

當然,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臘八節的來源和歷史風俗並不重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春節的序幕。從臘八節開始,小孩子們每天都在數著手指算日子。

臘八節喝臘八粥,與佛祖成佛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臘八來了,春節還會遠嗎?

雖然臘八的節日氣氛日漸淡化,但在這一天,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臘八粥還是一定要喝上一大碗的,以祈求來年的平安吉祥。

如果你要問:一定要喝臘八粥嗎?如果不喝會怎樣?

中秋就要吃月餅,端午就要吃粽子,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老規矩,別問那麼多為啥,祖宗規矩自有其道理。

記得冬至那天,我勸大家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習俗吃一頓餃子,不然會被凍掉耳朵。

有人就是愛犟,偏不聽我的話!結果呢?霧霾來了,大家都戴口罩,他只能用圍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