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變局
步人甲不是兵種,而是宋代,準確的是說南宋時代,宋軍步兵所穿的全裝鎧甲。所以支撐宋朝三百年不亡,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步人甲出現的時候,北宋已經亡了。
關於步人甲的記載大致如下如下,
《宋史·兵志十一》:“紹興四年(1134年),甲身葉三百三十二,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腿裙鶻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又兜鍪簾葉三百一十,每葉重二錢五分 。並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兩,皮線結頭等重五斤十二兩五錢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若甲葉一一依元領分兩, 如重輕差殊,即棄不用,虛費工材。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
《要錄·卷55紹興二年六月丁巳》:“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
“步人則甲身、腰圈、吊腿連成一片,名曰全裝,而易為披帶;馬軍則吊腿、拕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
顯然,根據記述來看,步人甲是重型的中國傳統全裝鐵札甲。戴頭盔的一套甲有四十九斤重,大約30公斤重。(南宋一斤大約625克)連小腿都防護上之後,其重量在四十五斤(28公斤)到五十斤(31公斤)上下的浮動。
而且步人甲只是統稱,具體還有長槍手、弓箭手和弩手甲。
《宋會要》:“王琪進三色甲”……“槍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八斤一兩至五十三斤八兩”,“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弩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
這個也好理解,長槍手是要扛線的,必須防護全面,而弓箭手和弩手因為要操作弓弩,需要一定的靈活度,所以沒有長槍手那麼重裝。
那麼為什麼在南宋時期,宋軍會穿上這麼重的鎧甲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對抗金軍重裝騎兵鐵浮屠的衝擊。
在北宋時期,其實宋軍是相對輕裝的,而且更倚重弓弩。甚至有“七分弓弩三分槍刀”的說法。根據《河南先生文集.奏閱習短兵狀》記載,北宋軍隊一個步兵百人隊,有刀手八人,槍手十六人,其七十餘人都是弩手!
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則記載,甲士自來止〔有〕前後掩心,而無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
這種戰術配置對抗防護較差的契丹和西夏騎兵還可以,對抗以“堅忍和重甲”聞名的女真重騎兵時就不行了。
比如南宋名將吳璘就說過,“璘與先兄束髮從軍,屢戰西戎,不過一進卻之間,勝負決矣。至金人則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後,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
也就是說金國騎兵真的很兇悍,身穿重甲,善於突擊,能頂著弓弩攢射衝到宋軍跟前拼肉搏。面對這樣的。這時如果不穿重甲,肯定要被敵人屠殺的。“皆軟脆,不足當矢石,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
所以,面對重裝化的敵人,宋軍也得重裝化才能對抗。而正是依靠這些精良重甲,以岳家軍為代表的南宋軍人,才有手持長槍大斧硬撼對手鐵騎的底氣。
冷兵器研究所
步人甲是一種步兵甲,除了重一無是處。由於大送王朝文恬武嬉疏於武備造成軍事科技落後。連青海羌人部落都掌握的冷鍛法都不會,鋼鐵質量太差,連山寨西夏瘊子甲都是徒具其形,防護性能差太多。所以宋朝步人甲,長槍兵穿32-35公斤的鐵甲防禦,弓箭手由於近戰要穿28-32公斤的鐵甲。要知道西方騎士的全身板甲才15-25公斤,宋朝穿這麼重的甲除了能捱打還能反擊麼?這麼重走兩里路就累死了。大慫朝最後指望六甲神兵保衛開封幽默麼?所以宋人開玩笑,金有狼牙棒,宋有天靈蓋。。。。。。狼牙棒專破重甲。
大漢破虜
單以重量來說,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30公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雖防護能力強,但由於身披重甲,嚴重影響軍隊的機動性,與靈活的遊牧民族騎兵作戰吃不到虧也佔不了便宜,打不了大勝仗也就決定了宋朝不能一統中國河山。
在大多數人眼裡,宋朝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軍事實力弱,事實上宋朝軍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弱,只是軍隊建設以防禦為主,其重裝步兵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呢。
沒受傷的冬天丶
所以宋朝還是有能力強大的,死於安樂腐敗。
木星張子
步人甲是重步兵的裝備,由鐵片紮成的甲冑。這種甲冑可以在中遠距離防禦契丹或西夏騎兵射出的箭矢。
裝具步人甲的重步兵在排成方陣之後,可以利用神臂弓的箭雨阻滯和殺傷契丹或西夏騎兵,而契丹或西夏騎兵在神臂弓的射程之外射出的箭矢無法射穿步人甲。所以,在契丹和西夏軍中有一條宋軍成列不戰的作戰原則。
裝具步人甲的重步兵能夠很好的抵禦騎兵的衝擊,所以,守衛國土還是可以的。
任風不動
步人甲是重裝步兵,抵抗胡人鐵騎有力屏障,是騎兵割草機。不過機動性差,加之,組建保養費用過高,宋後期,財力不支,步人甲幾乎絕跡了
陳望168
步人甲是一種重型鐵扎甲,重步兵穿用的。不是兵種。
小旭241756241
宋朝從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後已經亡國,後來的皇帝都沒有法理上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