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軍: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

范军: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

11月30日晚,華中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範軍教授為我院2018級研究生帶來一場“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的主題講座。範軍教授從自身多年的經驗出發,以老一輩學者們的學術精神為例,為我院研究生講述瞭如何更好地做學術研究的問題,講座由王立平教授主持。

“以學術為生命,以學問為志業”

做學問的一個前提是“以學術為生命,以治學為志向”,範軍教授引用了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講到,“以學術為生命,以學問為志業,以學術為生存方式,是一個高校教師做好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學術研究的至高境界,舉凡古今中外大學問家,學術大師,無不是潛心學習,專心致志,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範軍教授從學者的定力和興趣兩個方面講述,指出做學術要有不斷堅持的毅力和專注的熱愛。

1

學者的定力

範軍教授通過分享張舜徽的關門弟子王餘光的日記,向同學們講述了國學大師張舜徽“以學術為生命”的學術精神,張先生在最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仍不忘讀書寫作,每天堅持凌晨四點起床,唯一的例外只有他去世的那天。張舜徽老先生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精神令在場同學們肅然起敬。範軍教授還向同學們講述了許多老一輩學者的故事,其中講到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老先生在戰爭年代的艱苦環境下仍寫下了24卷《錢基博集》,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範軍教授在講到西南聯大時,提到西南聯大在存在的8年的時間裡,8000多名的畢業生中產生了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勳,173位兩院士,另有100位傑出人文學者,而這些豐碩的成績正和學術精神的弘揚和學術脈絡的傳承密切相關。範教授向同學們生動地講述了在抗戰時期梁思成,林徽因和一群飛行員們的故事,並提到電影《無問西東》原型便出自於此。

2

學術的興趣

“社會學科研究工作者的動力有三種:任務、利益和興趣,其中,興趣驅使比任務驅使、利益驅使更好,層次更高,力量更大,這是因為興趣是出自內心的要求,它是一種愉悅,一種衝動,一種激情。”範軍教授強調除了要有一種“以學術為生命”的前提基礎,還要有對學術的濃厚興趣,並講到西南聯大的學者們、教授們,除了有學術報國的志向,還有著對學術十分濃厚的興趣。範教授以在民間文學有所擅長的劉守華老先生為例,用劉老先生的一句話告訴同學們:“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那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范军: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

“恪守學術道德,尊崇學術規範”

範軍教授向同學們舉了許多案例,其中包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羅姓副教授‘懸棺’著作抄襲案”、“北大‘抄襲門’女博士冤不冤”以及“暨南大學2014屆—博士生在《新聞界》發表的兩篇論文均為抄襲之作”案,教誨同學們做學術之前要先學會做人,並引用一位學者的一句:“人品第一,學問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

除此之外,範軍教授還講到學術誠信需要制度保障,除了提高學者自身的道德修養、自律意識,加強學術懲處機制和學術他律機制外,還必須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上下功夫。

范军: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

接著範軍教授從論文的寫作定位、投稿技巧兩個方面為同學們解答了一些關於論文發表的疑惑。

1

寫作定位

“做學術研究,哪個地盤是你的很重要”範軍教授講到:“做研究發論文,要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領域,形成自身研究特色,找準地方深挖,學會和老師討論,找到目標以後,堅定不移。”

2

範軍教授指出,除了論文質量和水平,還要有問題意識,不僅是學術的問題意識,還要有服務現實的問題意識。範教授從自身經驗出發告訴了同學們要學會和自身專業相結合,培養一定的學術敏感,學會關注當下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此外範軍講授講到,投稿要看準時機,要有針對性,各種刊物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針對一些刊物要知己知彼,投其所好,有的放矢。例如,武大的《出版科學》風格嚴謹;《北大核心期刊》面向業界,強調實證性;《編輯學報》更側重理工科;《中國出版史研究》更加側重於歷史研究。

“範教授不僅給同學們分享了做學術寫論文的具體方法,而且通過講述著名學者們的學術追求精神,來提示大家熱愛學術,並相信大家會在一定的學術領域裡取得自己的成就。”王立平教授最後總結說到。

范军: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

文字:王首航

排版:袁晨曦

指導老師:崔保峰

—END—

西法大新傳研會宣傳部

西法大新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