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領袖和六師外道

我們簡述一下六師外道,印度哲學跟中國哲學有一特別大的區別,就是印度哲學非常關心本體論,中國哲學其實不太關注個人而是關注整個社會的問題,所以說印度哲學,他是哲學的分支,但是中國哲學在同一時代應該是社會學的分支,印度的六師外道最有影響的。

沙門領袖和六師外道

第一個叫順勢論,順勢論是什麼呢?是印度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唯物主義哲學流派,他很關注世界的起源,因為任何一個宗教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都是世界起源的問題,這個順勢論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四大構成的。哪四大呢?叫地水火風,就是四大元素,所有食物都是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人呢,是精神與肉體的統一,就這個觀念來看非常的先進了,他說人的意識也是四大和合,人死之後四大分散,基於這種唯物主義觀點的順勢論就不承認有來世,,沒有來世那就沒有業報,那也沒有天堂和地獄,順勢論我們又叫感覺派,就是說他只相信自己的認識與感覺,他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認為人只能在現實世界裡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沙門領袖和六師外道

第二,到今天在印度還有很多岐那教,他的創始人叫大熊,這個大熊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教法跟佛教,非常相近,有的時候你都搞不清楚他們是不是兩個宗教,他們只是在細節上有變化,但是岐那教後來沒有發展到佛教那麼宏大,他的交易自始至終都比較有必要延續,岐那教的創始人跟釋迦摩尼一樣他也是個王族,他出生在吠舍釐王祖,他這個王族比佛陀那王族還要大,是一個著名的大城吠舍釐,他28歲的時候,父母雙亡,就是他出家的時候是有刺激的,就是二八歲那年他父母雙亡了,他受了很大的刺激,於是出家做了沙門,裝修苦行,就是專門虐待自己,他跟佛陀一樣他也是做的一顆樹下悟道了,他在陀羅樹下悟道,但是他傳教的時間比釋迦短,釋迦傳教是四十五年,他傳教是三十年,他對宗教的一大貢獻是它開創了一種叫團制,就是創建了奇那教的教團,後來佛陀也借用了他種模式,我們知道佛陀的第一個教團是什麼呢?就是著名的五百羅漢,這五百羅漢就是佛陀的教團,我們看一下岐那教他對世界的認識,岐那教對世界,作為作了精神和物質的一種劃分,他認為世界有兩種東西構成,一種東西是精神,一種東西是物質,他管精神這種東西叫命,管物質這種東西叫非命,所謂精神,他又做了細分,他認為精神兩種,一種叫被束縛的精神,一種叫不被束縛的精神,這種概念非常的革命,他認為我們活著就是因為有各種慾望呀,人生的各種的要求啊被束縛住了,無論是物質也好還是其他什麼也好,總之你現在精神是被束縛住的,要追求什麼呢?追求不受束縛的精神,而這種不受束縛的精神那才是人的終極追求,才是無限的清淨,無限的圓滿,這種追求的過程就叫解脫,岐那教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的這麼一個宗教,非命是指他對世界物質一個看法,他認為這個世界物質,都叫非命,他又提出來了非命的兩種狀態,一種狀態叫法,一種狀態叫非法,這個東西如果翻譯成現代話看也非常具有先進意義。物質本身是靜止的,他說的法是什麼呢?就是物質去運動的條件。他意識到世界是運動的,但物質本身是靜止的,是什麼讓物質運動起來呢?是法。那什麼是非法呢?這個就更加前衛了,他認為在運動條件之外還有的靜止條件,時間和空間。這是很多宗教都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就是他把時間和空間投射下來了。事物運動有條件,運動還得有範疇,還有時間,這個就是他認為物質世界的構成,就是非命,在法與非法的作用下,構成了物質世界,而精神又在束縛的情況下變成了束縛的命,你的修行就是讓你束縛的命掙脫,變成自由的命。那人生為什麼會遇到這種各種這個三災六難呢。他提出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後來深刻地影響了佛教,這個概念就叫業力。業力這個東西不太好形容。岐那教舉了一個例子,說這個人站在屋簷下,下雨的時候,這個雨水通過屋簷漏到了你身上,這個就是業力,所以又叫漏業,就是漏到了你身上,真漏到你身上的業力就形成了對你生命的束縛。那麼怎麼辦呢?那很顯然雨掉到你身上就打傘遮著唄。於是岐那教就給了你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叫遮。什麼叫遮呢?就是遵守他的戒律。岐那教特別禁止殺生,他認為殺生的罪孽是最大的。因為當時的社會非常動亂,殺生這種事情很多,岐那教裡的殺生和佛教裡的殺手是有區別的,佛教裡的殺生先是禁止自殺,岐那教是禁止他殺。

沙門領袖和六師外道

第三個,叫做毗盧迪派。毗盧迪派是什麼派呢?是懷疑派,據說有一次公開的大辯論會里毗盧迪派裡的兩個人物公開向佛陀提了十四個問題,這十四個問題都很難回答,很尖銳,比如有無來世?佛陀死了以後還存在不存在?佛陀你能不能現在變點神通給我們看看這一系列的問題?佛陀當時都很難回答所以他不回答,後來佛教裡對於這種不回答叫無記,意思就是這種話根本不用聽,不用記,但是這種質問還是給佛陀留下了很壞的印象,所以後來佛教就管這種叫做懷疑論,但是這種批判方法,對後來大乘佛教的中觀派齊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懷疑一切,批判一切,只破不立,一般的宗教破的目的是為了立,但是到了佛教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時候,佛教變成了只破不立。

沙門領袖和六師外道

第四個,弗蘭納迦葉派,這一派他本著一個現實主義角度出發,他認為善惡這種東西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只不過是社會習俗的問題,比如說納妾,有的民族就覺得挺好,有的民族就感覺違反道德,他對一切的這種社會道德和宗教主張都持否定和懷疑態度,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變遷的,不過是民俗,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福報,作惡也沒什麼罪過,什麼業力輪迴呀,他壓根就不相信也是有嚴重的懷疑派傾向,但是因為他沒有得罪過佛陀,所以佛教稱這一派叫無因無果派 。佛教除了受六師外道的影響外還受自己本族的影響,佛教並不是釋迦摩尼自己完全體悟的,他實際是世家這個部族的一種傳統信仰,我們從早期的佛經裡經常看到一些故事,這些佛其實就是世家族早期的宗教領袖。而佛教史上一直有個大問題。在法華經裡頭,在現在的季羨林的研究裡頭,都反覆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提婆達多的反佛事件,說明在世家當時代以佛立宗的也不是他一個人,至少有明確記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