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映記:亳州二夾弦

在亳州有一種“特別”的樂器,有四根弦,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名叫四胡(四弦胡琴)。當地群眾按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是中國傳統戲曲二夾弦的伴奏樂器。

據史料記載,“二夾弦”主要流行於安徽北部、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一帶,有二百多年曆史,十分稀有珍貴。


安徽民俗映記:亳州二夾弦

關於二夾弦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清朝嘉慶年間,山東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雖然家境貧困,但酷愛詩歌,精通韻律。一日,他聽到女兒紡花時哼唱的小調和彈紡棉花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美妙悅耳,十分動聽,於是他認真地把譜子記錄下來。

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著他編的小調乞討,每到一處村裡人都很愛聽。這最初的紡棉小調,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礎上,又經過老一輩藝術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夾弦。


安徽民俗映記:亳州二夾弦

二夾弦戲劇很有特色。戲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藝人多是一專多能,演員能演幾個行當的角色,伴奏人員能身兼多職。行當上雖發展到“六門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戲,紅臉的戲也不少,小丑的重頭戲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紅臉兼唱。

安徽民俗映記:亳州二夾弦

二夾弦的劇目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宣揚倫理道德的農村題材,鄉土味很濃。它的曲調由黃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漁民號子、打夯號子及民歌小調等融合變化而成。在發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書等民間歌舞、戲曲的音樂營養,經歷代藝術創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既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安徽民俗映記:亳州二夾弦

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詞)假聲拖腔,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機結合,模仿手工紡車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聲頻繁交替的二夾絃聲腔特色。而亳州二夾弦在解放後向外學習中,既吸收山東“二夾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採取河南“二夾弦”高亢明快的節奏,漸漸形成了自己剛柔相濟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