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七個故事讀懂莊子的逍遙

莊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又一重要的代表人物,由莊子著的《莊子》一書更是繼《道德經》之後老莊學派的又一部經典代表作。

《莊子》一書包括《逍遙遊》《齊物論》《德充符》等共三十三篇,書中莊子用天馬行空的思想和高瞻遠矚的大格局揭示出了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讀了《莊子》很多人會感嘆兩千多年前的他為何能擁有如此大智慧,如此一個不一般的人。通過七個小故事,體會莊子的逍遙和大智慧,他的思想穿越兩千多年,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指導作用?

婉拒來使

莊子是不一般的人,擁有很大的智慧,但史書記載,他做官只做到宋朝主管漆園的一名小吏,為何?《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王派兩個使者請莊子來楚國做相。此時的莊子卻在河邊釣魚。他們來到河邊,可莊子壓根不看他們,還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我知道你們國家王朝裡擺著一隻三千年的老烏龜。你們覺得這隻老烏龜是喜歡腸子肚子全剖開被尊貴地擺在那裡供人們享用呢,還是喜歡在泥堆裡玩呢?使者說當然是喜歡活著玩了。這說明莊子並不是沒有做官的機會,他不願做官,他想達到精神的自由,精神達到滿足,達到逍遙遊才是最有價值的。唐代藥王孫思邈,也是不願受唐太宗的任用,而寧願在山野按季節採藥,研製藥方,治病救人,才有了他後來著述的藥學聖典《千金方》。

斷鶴續鳧

《莊子·駢拇》中記載了“斷鶴續鳧”的故事。“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從中看出了莊子的不爭。

爭是人的本性。甲骨文“爭”就是兩隻手拿著一個東西。莊子的不爭指的是不要爭身體條件之外的事。《莊子·駢拇》“斷鶴續鳧”的故事中“野鴨子腿短,硬給它接長了它很痛苦,仙鶴腿很長,給它鋸了它也很痛苦。”莊子的不爭深得古代文人的喜歡。大文豪蘇軾就是莊子的粉絲。蘇軾一身仕途不順。公元1071年,他正要在仕途上大展身手時卻因上書朝廷談論新法改革的弊病遭到新黨打壓,此後,蘇軾又因“烏臺詩案”等原因不斷被貶,甚至險遭殺身之禍。在長達數十年的苦悶謫居途中,蘇軾重讀《莊子》,豁然醒悟,他明白人生除了要積極進取外,還要懂得以退為進,這樣更能讓人感悟世間的美好。所以蘇軾才會在詩中寫到:“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能有菊花就是重陽,能有明月就可以過中秋,人不必拘泥於外在,要有淡生死,忘禍福,順其自然的思想。莊子對蘇軾成為豪放派詩人起到了重要影響。

水靜猶明

莊子也有愛生氣的時候。《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段時間莊子家裡吃的快沒糧食了,他去找監河侯借錢買吃的。監河侯說:等我把這個當地的稅收收上來以後我再借你三百金。莊子一聽,挺不高興的。於是莊子給監河侯講了個故事。他說:昨天我在半道兒上看見有一個車轍,車轍裡面有一條魚在喊我,我就問什麼事啊,它說,我是東海里的一個波臣,現在沒水了,現在你用一斗水或一升水就能救我,讓我活下來。莊子說,你別急,我去西江給你引水過來,那多痛快啊。那魚說,等到那時候你就上那個早市賣魚的地兒去買我吧。關於生氣和發怒,《莊子·天道》有句名言:“水靜猶明,而況精神”,意思是水如果很平靜,它能像鏡子似的映照出天地萬物,如果它波濤亂滾,渾濁起來,就什麼也照不見。如果人的精神能像水似的那麼平靜,那麼你的許多行為選擇就都是正確的。

空掉你的船

《莊子》裡還有一個故事“虛舟”。有一個人開著一船航行在江裡頭,那多逍遙啊。突然,這條船被對面的一條船給撞翻了。但對面這個船上沒人,這個人從水裡游上來,自認倒黴,接著遊船走了。莊子就問:如果對面這個船不是空的,有人,會怎麼辦呢?結果肯定雙方會理論,爭執。天災無怨,人禍有恨。如果我們把這條船當作虛舟,冷靜的處理,不要衝動,就能避免生災。這是莊子故事對我們的啟示。老子也很冷靜。有一個後學士成綺特別崇拜老子,走了一百多天來拜見老子,腳上都磨出厚厚的繭子。結果他到了老子家一看,慘不忍睹,亂七八糟。他扭頭就走,老子淡然一笑。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回來給老子道歉。老子說,你說我是牛就是牛?你說我是馬就是馬?我不承認。我還是我。老子很平靜,把這事給化解了。

與時俱化

如果遇到原則性的問題,《莊子》寓言是這樣講的。《莊子·山木篇》講:莊子帶了些弟子進山,山口路邊一個巨粗的樹,木匠過去,理都不理。莊子問,為甚不看?木匠說,不成材,未用乃能享盡天年。晚上,莊子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一看莊老太爺來了,就叫兒子去殺鵝。兒子問,殺哪隻鵝啊,有的鵝能叫,有的不能叫。父親說,肯定殺不能叫的。第二天,學生問莊子,師傅,樹沒用,享盡天年,鵝沒用就夭折了,為什麼呀?莊子說,我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與時俱化,根據形勢變化來採取自己的行動策略,如果有侵略者侵略到我們家門口,就堅決還回去,打得他片甲不留。

未嘗死,未嘗生也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真正平等的一件事。莊子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莊子》一書中有很多講到了他對死亡的看法。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他的朋友死了,他臨屍而歌。這或許與楚國當時的跳喪的風俗有關,但也足可看出莊子對待生死的坦然。《莊子·列禦寇》談到莊子對死亡的看法。莊子肯定自己會死的,他問學生說,我死後你們會怎麼辦,學生說會厚葬,莊子說沒必要,就把我擱在地上就行了。他說日月是連壁,漫天的星星都是在給我做陪葬。學生說如果您被老鷹吃了怎麼辦?莊子說,如果埋地下不就會被螞蟻吃了嗎?他把生死看得特別明白,生來了,不拒絕,死走了,也不拒絕,順其自然。《莊子·至樂篇》有句話“未嘗死,未嘗生也”。意思是你沒嘗過死的滋味,等於你沒生過,這是他對死亡的一種認識。恰恰是死這個問題,讓人知道該怎麼活著,我們要有限的生命力活出自己的色彩來。

莊周化蝶

《莊子.齊物論》中講了莊子做夢變成蝴蝶的故事。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發現自己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出《莊子》一書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更加深刻體會到莊子是何等的逍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