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你可能從未想過,

今天你怎樣“過年”,

足以影響你的孩子

如何面對未來。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時至今日,我還清楚地記得深藏在自己心間的那些源自小時候的“年味”。

它至今依然牽動著我溫暖的記憶,鼓勵著我持續向前……

1

打小兒我就知道自己喜歡“過年”,因為每當這時——

家裡會因為大掃除了,變得窗明几淨,溫暖舒適;

和大人一起為貼春聯拿這拿那、忙前忙後;

會在新年的第一天發現床頭有新衣服;

一大家子老老少少會聚在一起包餃子、蒸包子,做一桌好吃的;

可以看春晚和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吃完年飯可以親手用鞭炮和煙花點亮北方寒冷的黑夜;

可以拜年,還會有壓歲錢;

沒有人問你寒假作業做完了沒有;

大人會變得和藹可親,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格外尊重小朋友的感受,而不會像平時那樣說自己;

還可以晚睡覺,多玩一會兒;

……。

總之,一說起“過年”,心裡除了開心快樂,還有滿滿的幸福,只是覺得“年”這個東西來得慢,卻走得快——要是天天“過年”該有多好啊!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2

覺得這樣的記憶彌足珍貴,是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後。

尤其是在面對眼前這個小傢伙時,自己會突然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結在一起,意識到在每年只有一次的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一定要給未來的這個孩子留一些能“壓箱底”的家和愛的味道。

所以,即便再忙,家裡這些“過年”的程序一樣都不能少。

孩子也樂此不疲,在年關到來之前,會詢問媽媽做什麼好吃的,會積極參加家裡的大掃除,會算計著今年的壓歲錢會有多少,琢磨著壓歲錢怎麼花!

那天,為了這事兒,兒子振振有詞地告訴我:爸爸,今年咱們家裝修房子了,我要把我的壓歲錢貢獻出來給爸爸媽媽用。

儘管是童言稚語,孩子卻是真心實意。

我問他:你是怎麼想的,要把這些錢“捐”出來給爸爸媽媽?

兒子說:我記得你給我講過你小時候那個壓歲錢的故事。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3

那是自己上小學二三年級的光景。

那年年三十,中午在表叔家吃完年飯,大人們都在客廳裡玩。

身材矮小,頭髮花白,微微勾著背的表奶奶悄悄把我叫到她的房子。

因為表奶奶一直生活在老家農村,來這座城市投奔表叔也就一兩年,說話家鄉口音依然很重,我很少能聽懂她說的什麼。

但我清晰地記得那天她做到自己的床邊,小心地從自己的枕頭底下摸出一個包裹著什麼東西、疊得整整齊齊的手帕。

在她打開手帕的一剎那,我看見那裡面裹著幾張嶄新的10元人民幣。

表奶奶取出五張,說了一堆我沒有聽懂的家鄉話,一定要把錢塞進我的口袋。

我不要,她就圍著桌子追我。

最終,我拗不過表奶奶,只能勉強收下了在當時來說這價值不菲的“壓歲錢”。

……。

那天從表叔家出來之後,我告訴家裡人,自己把那些錢又悄悄壓在了表奶奶的枕頭底下。

那次給兒子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兒子說他也想這位奶奶了。

我告訴兒子:奶奶後來想回自己的村子裡,再後來得了老年痴呆症,在你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說到這裡時,我想起了一生清苦的表奶奶和她對我的點滴細節,眼眶有些溼潤,兒子也就沒有再追問什麼。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4

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夾雜著家的味道的溫暖記憶,一直影響著我,繼而還會影響到我的孩子,並且觸動他的內心世界和對事物的思考、判斷和行為,真所謂無處不是“教”,無處不是“育”。

孩子對於“過年”的點滴印象,就是這樣通過他們的心智凝聚起來的。

他們會用自己的感知準確地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把它變成自己的記憶,藏進自己的小腦袋瓜裡,有朝一日決定自己的行動。

儘管他們不懂什麼是家的傳承,不懂什麼是愛的傳承,更無法想象自己正在建構一個怎樣的精神世界,但這一切正在發生。

就像他會在“過年”前不停地問我:爸爸,離“過年”還有幾天?

到了“過年”,他又會問:爸爸,我們現在就是在“過年”嗎?“過年”還剩幾天?

當孩子在問這些看似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時,你千萬別不當回事——因為它意味著這“年”對他們有著極其重要和特殊的意義。


有孩之家,可萬萬別枉過這“年”

5

事實上,“過年”是一種情感的牽掛,是一個精神的歸宿,是再一次振翅起飛前的開始。

對孩子,亦然如此。

你我對“年”的認識、態度和表達,就是孩子未來情感的歸宿和發端,就是我們埋進他們精神世界關於家與愛的種子,是他們未來行為的起點。

也可能因為自己是做兒童哲學啟蒙工作的,所以更關注“過年”所能帶給孩子在的感知和意義。

但是,不論你是否關注,這一切一直在發生著。

記得自己大學的一位室友,每到寒假時總說要出去玩,覺得回家“過年”沒意思。

起初我們不以為然,直到後來大家問他“怎麼不想回家過年呀?”他才告訴我們,是因為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時都不在家,僅僅是“過年”回去幾天。

可就是在這幾天裡,面對回來僅僅幾天的父母,他的心裡總有一些“彆扭”,不想他們問這問那的,也不太想與他們說話。

幾年下來,父母覺得他太不懂事,他也就更不想回家了。

其實,“過年”對我的這位室友同樣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每次過完年回來,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談論起“過年”的一些趣事,只有他避而不說。

一次小範圍的同學返校聚會,聊到“過年”,他竟然哭了。

……。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某種家庭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

對孩子來說,如何“過年”對孩子未來情感與精神世界的建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因為,他們會將今天所見所聞的點滴細節,內藏於心,外化與形,並且創造性地帶入未來。

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光節點,“過年”便是你在孩子精神世界種下的那一朵朵“記憶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