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你可能从未想过,

今天你怎样“过年”,

足以影响你的孩子

如何面对未来。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深藏在自己心间的那些源自小时候的“年味”。

它至今依然牵动着我温暖的记忆,鼓励着我持续向前……

1

打小儿我就知道自己喜欢“过年”,因为每当这时——

家里会因为大扫除了,变得窗明几净,温暖舒适;

和大人一起为贴春联拿这拿那、忙前忙后;

会在新年的第一天发现床头有新衣服;

一大家子老老少少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蒸包子,做一桌好吃的;

可以看春晚和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吃完年饭可以亲手用鞭炮和烟花点亮北方寒冷的黑夜;

可以拜年,还会有压岁钱;

没有人问你寒假作业做完了没有;

大人会变得和蔼可亲,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格外尊重小朋友的感受,而不会像平时那样说自己;

还可以晚睡觉,多玩一会儿;

……。

总之,一说起“过年”,心里除了开心快乐,还有满满的幸福,只是觉得“年”这个东西来得慢,却走得快——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2

觉得这样的记忆弥足珍贵,是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后。

尤其是在面对眼前这个小家伙时,自己会突然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意识到在每年只有一次的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定要给未来的这个孩子留一些能“压箱底”的家和爱的味道。

所以,即便再忙,家里这些“过年”的程序一样都不能少。

孩子也乐此不疲,在年关到来之前,会询问妈妈做什么好吃的,会积极参加家里的大扫除,会算计着今年的压岁钱会有多少,琢磨着压岁钱怎么花!

那天,为了这事儿,儿子振振有词地告诉我:爸爸,今年咱们家装修房子了,我要把我的压岁钱贡献出来给爸爸妈妈用。

尽管是童言稚语,孩子却是真心实意。

我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要把这些钱“捐”出来给爸爸妈妈?

儿子说:我记得你给我讲过你小时候那个压岁钱的故事。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3

那是自己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光景。

那年年三十,中午在表叔家吃完年饭,大人们都在客厅里玩。

身材矮小,头发花白,微微勾着背的表奶奶悄悄把我叫到她的房子。

因为表奶奶一直生活在老家农村,来这座城市投奔表叔也就一两年,说话家乡口音依然很重,我很少能听懂她说的什么。

但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她做到自己的床边,小心地从自己的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包裹着什么东西、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

在她打开手帕的一刹那,我看见那里面裹着几张崭新的10元人民币。

表奶奶取出五张,说了一堆我没有听懂的家乡话,一定要把钱塞进我的口袋。

我不要,她就围着桌子追我。

最终,我拗不过表奶奶,只能勉强收下了在当时来说这价值不菲的“压岁钱”。

……。

那天从表叔家出来之后,我告诉家里人,自己把那些钱又悄悄压在了表奶奶的枕头底下。

那次给儿子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儿子说他也想这位奶奶了。

我告诉儿子:奶奶后来想回自己的村子里,再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说到这里时,我想起了一生清苦的表奶奶和她对我的点滴细节,眼眶有些湿润,儿子也就没有再追问什么。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4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夹杂着家的味道的温暖记忆,一直影响着我,继而还会影响到我的孩子,并且触动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事物的思考、判断和行为,真所谓无处不是“教”,无处不是“育”。

孩子对于“过年”的点滴印象,就是这样通过他们的心智凝聚起来的。

他们会用自己的感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把它变成自己的记忆,藏进自己的小脑袋瓜里,有朝一日决定自己的行动。

尽管他们不懂什么是家的传承,不懂什么是爱的传承,更无法想象自己正在建构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但这一切正在发生。

就像他会在“过年”前不停地问我:爸爸,离“过年”还有几天?

到了“过年”,他又会问:爸爸,我们现在就是在“过年”吗?“过年”还剩几天?

当孩子在问这些看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时,你千万别不当回事——因为它意味着这“年”对他们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有孩之家,可万万别枉过这“年”

5

事实上,“过年”是一种情感的牵挂,是一个精神的归宿,是再一次振翅起飞前的开始。

对孩子,亦然如此。

你我对“年”的认识、态度和表达,就是孩子未来情感的归宿和发端,就是我们埋进他们精神世界关于家与爱的种子,是他们未来行为的起点。

也可能因为自己是做儿童哲学启蒙工作的,所以更关注“过年”所能带给孩子在的感知和意义。

但是,不论你是否关注,这一切一直在发生着。

记得自己大学的一位室友,每到寒假时总说要出去玩,觉得回家“过年”没意思。

起初我们不以为然,直到后来大家问他“怎么不想回家过年呀?”他才告诉我们,是因为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都不在家,仅仅是“过年”回去几天。

可就是在这几天里,面对回来仅仅几天的父母,他的心里总有一些“别扭”,不想他们问这问那的,也不太想与他们说话。

几年下来,父母觉得他太不懂事,他也就更不想回家了。

其实,“过年”对我的这位室友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每次过完年回来,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谈论起“过年”的一些趣事,只有他避而不说。

一次小范围的同学返校聚会,聊到“过年”,他竟然哭了。

……。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某种家庭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

对孩子来说,如何“过年”对孩子未来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他们会将今天所见所闻的点滴细节,内藏于心,外化与形,并且创造性地带入未来。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光节点,“过年”便是你在孩子精神世界种下的那一朵朵“记忆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