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和“渣渣輝”——歷史上的口音之誤

(如轉載時附上署名“愛吃奶糕的老吳”,在下定當萬分感激!感激之情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麼麼噠!)

去年一款到處火爆的網頁遊戲廣告裡,古天樂、張家輝等明星做的代言,他們操著港普念出廣告詞:“大噶(家)好,偶(我)系(是)古天落(樂)/渣渣輝(張家輝)”,一時間成為新梗。

張家輝和“渣渣輝”——歷史上的口音之誤

近日,張家輝接受採訪被問到:“你知道大家都在喊你渣渣輝的事嗎?你有什麼感受嗎?”

張家輝一笑回答說:“偶幾道,但細偶夠一幾不嗦,你們說得很嗨心,偶夠一幾不嗦。偶幾道介個事情已經發繩了”(我知道,但是我就一直不說,你們說的開心就好,我就一直不說,我知道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

張家輝和“渣渣輝”——歷史上的口音之誤

記者追問道:“那你會有壓力,要訓練自己的普通話嗎?”

張家輝回答道:“偶撅得呢,奇襲大噶應該要圓浪偶,因為偶們已經嗦得很魯力了。”(我覺得呢,其實大家應該要原諒我,因為我們已經說得很努力了。)這時旁邊的劉青雲已經笑得快要倒地。

張家輝和“渣渣輝”——歷史上的口音之誤

張家輝和“渣渣輝”——歷史上的口音之誤

類似的故事在粵語歌中很多。比如有人曾在網上問“有首歌很好聽,但不知道歌名,哪位大神能告訴一下?只記得開頭歌詞是:鋼鐵鍋,含眼淚喊修瓢鍋,壞缺爛角的換新鍋瓢亂放。”大神回答:Beyond的《海闊天空》,開頭一句“今天我寒夜裡看雪飄過,懷著冷卻了的心窩飄遠方”。這也是當年有名的一個笑梗。

不要以為只有娛樂圈才有口音問題,其實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情況。

張家輝們的前輩,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就是如此。

這兩位廣東人平時都講粵語,但他們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他人,只能自學普通話,兩人“廣普”是一大特色。

康有為曾經到處說光緒皇帝接見自己時談了很久,這個連《清史稿》中都有記載。不過,當時的司法部處長張元濟卻說,當時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見,光緒單獨接見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長時間,唯獨接見康有為,不到十分鐘就結束了。康有為的有些話根本聽不懂。到底談了什麼,別人無從知道。

梁啟超也見過光緒。他的“廣普”說話發音嚴重不準,如將“考”說成“好”,將“高”說成“古”。經常梁啟超講一句,光緒要追問一句,手腳比劃還要用翻譯才能正常交流。這情景,光緒的興致早沒了。但凡被皇帝接見後,按說都要賞個四品官,而梁啟超只得到個六品頂戴。

其實不光是廣東話,其他方言也有類似問題。

比如以《家書》和打仗而聞名的湖南人曾國藩,他的湖南口音過於濃重,很多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會蒙圈,尤其是他的部下,講話聽不清,又不敢多問,但不搞懂又恐辦事有誤,麻煩更大,搞得備受煎熬。李鴻章也是晚晴重臣,有一次跟曾國藩聊天,曾國藩突然說了句“冒得卵味啊”,李鴻章大驚:“卵味”?這、這....老師還有這嗜好?李鴻章不明白,仗著跟曾國藩關係好,大膽求解。曾國藩哈哈大笑。原來,“冒得卵味”是他家鄉方言,普通話就是“

沒意思”的意思。

你遇到過口音引起的故事嗎?歡迎說來聽聽。

喜歡就加個關注吧,我是愛吃奶糕的老吳,讓我們愉快地聊天,暢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