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2018年12月25日,《見字如面》第三季迴歸,依舊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純純的書信朗讀節目,現已播出6期。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開創了朗讀類節目紀元的《見字如面》,在第一季開播之時廣受好評,“返璞歸真”、“自然而深度”成了這檔節目的核心標籤。沒有套路、沒有裝出來的腳本痕跡和剪出來的強行反轉,以深度和積澱安撫著習慣了快綜藝的觀眾,以柔克剛地迎戰著許多綜藝傳遞出的喧囂和浮躁。

但每一檔季播節目,做到第三季的時候都萬分不易。單純的「讓講述人朗讀書信、讓品讀人鑑賞書信」的模式,在從未忘記初心、保持著節目質感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使觀眾審美疲勞、熱度下滑的問題。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雖然豆瓣評分在不斷走高,可是打分的人也越來越少

一季季的節目看下來,《見字如面》的確做出了許多改變。舞美風格的迂迴更迭、節目框架的不斷調試等,的確看到了節目組的誠意。但是仍然不得不說,這些變動依舊是細枝末節的縫縫補補,而顛覆性的大變動尚未出現。那麼我們就先來從製作的角度,來看看《見字如面3》作出的哪些改變。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在模式上的迂迴試探


《見字如面》在模式上的變量,主要有主副舞美的設置及銜接、信件之間的關聯度等方面。節目組幾經嘗試,提取了第一、二季的成功之處,而在徘徊之後打造了第三季的模式。

(一)信件之間的關聯和選取

節目中選取的基本為短篇信件,一期節目的多封信件,也很難像長篇小說一般自帶關聯性,單期節目總是需要選取一定角度實現信件的串聯關係。

《見字如面》第一季作為首檔閱讀書信的綜藝而創新性較強,可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節目,難免有考慮不周全之處。比如第一季最大的硬傷就是信件之間的關聯度很低。一期節目可以同時介紹“家書”、“休書”、“遺書”等主題毫不關聯的許多內容,難免會傳遞出節目“形散”之感。並且沒有設計良好的串詞,更是在每個小單元之間急剎車和急轉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主持人的這種切換,讓觀眾的情緒變得起伏不定

而當節目走到第二季和第三季,便馬上解決了明晃晃的信件之間的關聯問題,採取一期一個主題的方式去串聯所有信件。並且為了使得現場和正片觀眾都能更好地理解信件主題,還在每封信件之前增加了對於信件的故事背景介紹。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第二季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突然被cue的《見字如面》第三季

在信件的選取之上,第二季和第三季在信件的內容和形式上的選擇都逐漸豐富,而想要使得單期節目仍然“形散神不散”,當期關鍵詞起到的融合作用自然十分重要。選取每期主題的方式自然使得每期所要傳遞出的情感更加集中,也會使得單個信件藉由整期的氣氛烘托而使人更記憶深刻。

(二)內外場的舞臺設計

作為一檔大氣沉穩的節目,舞美一定不能太華麗動態而喧賓奪主,也不能色調沉悶壓抑地傳遞出暗黑氣質。《見字如面》的舞美在每一季都在改變,而保證舞臺與節目整體品性氣質的吻合。

第一季的朗誦區舞臺為環形,並且與朗誦人距離較近,傳遞出團團圍坐聽長輩講故事的感覺。第二現場的解讀區與朗讀區靠玻璃牆相隔,很容易讓人帶入導演監控室的設定,使得解讀區的高層視角更加自然。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第一季朗讀外場舞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第二季解讀區舞美

節目走到第二季,兩區舞美均有較大的改頭換面。朗讀區不再是團團圍坐的席地之感,而是在正襟危坐的禮堂朗讀信件。內場的解讀區也不再只有鏗鏘三人行,而設置了許多觀眾座位,將三位解讀者圍繞並提出問題。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二季《見字如面》的朗讀區舞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二季《見字如面》的解讀區舞美

可是

莊重感難免傳遞出距離感。節目本身就具有著拒絕輕浮的性格,將第一季平易近人的舞美升級為宏大神聖,使得這個節目在視覺上更不接地氣。同時解讀區所設置的觀眾,難免會使解讀嘉賓增添一分被偷窺的不自然,解讀時的觀點和狀態多少會受到一定影響。

迂迴曲折,在第二季所做出的勇敢但不必要的改變之後,第三季又回到了第一季的樣子。外場閱讀區又是一樣的環形階梯,內場解讀區也取消了觀眾,恢復了三個人的舒適。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第三季朗讀區舞美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第三季解讀區舞美

不過節目的舞美依舊在這一季有微小的創新之處。朗讀區舞美也不再像之前一樣空空蕩蕩,而在嘉賓朗讀的背景上放上一些PPT起到更大程度的說明作用,實現對於氣氛的烘托和知識點的補充。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起到解釋的幻燈片

第三季再次回到第一季的舞臺設置上,節目組一定經過了仔細斟酌,在莊重感與接地氣之間選擇了最佳的臨界點。若是節目繼續做下去,依舊可以沿用這個成熟舞美模式,實現節目性格的通透貫徹。

(三)第二現場的流程設置

如何保證解讀區的第二現場效果最佳,也一直是《見字如面》節目組所糾結的所在。在第一季《見字如面》中,兩位大學教授楊雨、許子東的加盟,與主持人小翟之間的三人組合在信件閱讀之後,對信件進行以個人視角解讀為主的分析,並且相伴著輕鬆的“互相拆臺”。但在網友看來,這種模式傳遞出了一種“嘮家常”的感覺,從豆瓣的吐槽來看,並非所有觀眾都接收到節目組想要達到的接地氣之感。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二季針對第二現場的問題,配合舞美設置而大刀闊斧地改變該環節氣質。前文已述,雖然核心解讀人物仍然是三人行的配置,但在第二現場也配上了10名左右的現場觀眾,傳遞出一種大學講座的感覺。但是與大學講座不同的是,第二現場的觀眾包圍著解讀嘉賓,並且觀眾和嘉賓的距離十分近,使得解讀區學者既不能和觀眾保持一定距離而自由發揮,也沒有和觀眾進行良性互動而走高氣氛,使得一言不發的現場觀眾的設置十分雞肋。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二季《見字如面》,解讀區的觀眾提問

走到第三季,節目組也意識到了第二現場設置觀眾的不必要,取消了第二現場的現場觀眾提問,使得第二現場的作用又回到了第一季的主體框架。不過第三季更換解讀區內場主持人為陳曉楠,並且比第一季的解讀嘉賓更換得頻繁許多,通過解讀嘉賓而增強節目氣質的流動。

總之,若把《見字如面》系列打包作為一個整體,那麼第三季所作出的模式改變則微乎其微。雖然文章開頭所說的熱度下降是“固守”的一體兩面,但節目組可能也是有意為之而不願再做加法而“譁眾取寵”。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綜藝的Balance


文化類節目作為百姓口中“綜藝界的清流”,收穫高端大氣的口碑的同時,同樣也會存在自己的製作窘境,使得此類節目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一,節目的高門檻和較快的代入感之間的平衡。這類文化類節目的確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比較遠,所需要交代的背景知識也很多,的確不助於觀眾形成較快較強的代入感。並且賞評人之間的碰撞又往往會激發出新的知識點,觀眾們自然又會被密集的信息砸得雲裡霧裡。


走到第三季,《見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創新之間的Balance了嗎?



第二,“less is more”的製作原理和創新性之間的平衡。“人間至味是清歡”的文化類綜藝,和“不改變就是死路一條”的綜藝製作規律之間存在天然的對沖。過於花哨就會讓人指責失落本心,過於穩定又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不過,這似乎一直是“文化人”的糾結點,“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是文化人一直的精神追求,那麼“不為熱度流量而模式創新”又會不會是幻化為節目的“文化人”本身所有的性格呢?雖然冷眼君仍然樂觀地覺得並非不可調節,但是具體到不同小方向的不同文化類節目,依舊沒有一套共通的公式可以套用。

第三,嘉賓流量和嘉賓水平的平衡。說實話,現在的娛樂圈的確存在“文化人”、“實力派”匱乏的窘境。《聲臨其境》、《國家寶藏》、《一本好書》等等深度綜藝中,你會驚奇的發現邀請嘉賓一直在中老一代藝人中之間打轉。更殘酷的是,「高素質高水平」與「流量熱度」兩個標籤基本很難重合在當今的娛樂圈藝人身上。若不能實現節目粉絲和藝人粉絲的雙向流動,自然難以將這檔節目做成活水而在熱度上良性循環。

文化類綜藝成為爆款的背景,是快綜藝這種大魚大肉的視覺衝擊氾濫,文化類綜藝作為調和的“清炒時蔬”進入大眾視野的,自然會給觀眾以清新而新鮮的感覺。隨著文化類綜藝大幅進軍觀眾視野,觀眾逐漸開始習慣一盤盤的素菜之時,時蔬本身的珍貴性就在降低,不再成為某些動機不純的觀眾自我吹噓標榜的素材。從爆款綜藝退化到其暫時“命中註定”的垂直類綜藝,服務於真正喜愛此類綜藝的觀眾才是應有之態。

另一方面,爆款的形成必定聯繫著大多數的審美,在國內文化氣氛依舊有浮躁氣息之時,僅僅依靠兩季綜藝而大幅提升觀眾審美基本沒有可能性,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總有一天,只靠著視覺衝擊力而沒有文化內核的節目逐漸被市場所邊緣,而有底蘊又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才會真真正正走進綜藝舞臺的C位,冷眼君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