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2018年12月25日,《见字如面》第三季回归,依旧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纯纯的书信朗读节目,现已播出6期。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开创了朗读类节目纪元的《见字如面》,在第一季开播之时广受好评,“返璞归真”、“自然而深度”成了这档节目的核心标签。没有套路、没有装出来的脚本痕迹和剪出来的强行反转,以深度和积淀安抚着习惯了快综艺的观众,以柔克刚地迎战着许多综艺传递出的喧嚣和浮躁。

但每一档季播节目,做到第三季的时候都万分不易。单纯的「让讲述人朗读书信、让品读人鉴赏书信」的模式,在从未忘记初心、保持着节目质感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使观众审美疲劳、热度下滑的问题。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虽然豆瓣评分在不断走高,可是打分的人也越来越少

一季季的节目看下来,《见字如面》的确做出了许多改变。舞美风格的迂回更迭、节目框架的不断调试等,的确看到了节目组的诚意。但是仍然不得不说,这些变动依旧是细枝末节的缝缝补补,而颠覆性的大变动尚未出现。那么我们就先来从制作的角度,来看看《见字如面3》作出的哪些改变。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在模式上的迂回试探


《见字如面》在模式上的变量,主要有主副舞美的设置及衔接、信件之间的关联度等方面。节目组几经尝试,提取了第一、二季的成功之处,而在徘徊之后打造了第三季的模式。

(一)信件之间的关联和选取

节目中选取的基本为短篇信件,一期节目的多封信件,也很难像长篇小说一般自带关联性,单期节目总是需要选取一定角度实现信件的串联关系。

《见字如面》第一季作为首档阅读书信的综艺而创新性较强,可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节目,难免有考虑不周全之处。比如第一季最大的硬伤就是信件之间的关联度很低。一期节目可以同时介绍“家书”、“休书”、“遗书”等主题毫不关联的许多内容,难免会传递出节目“形散”之感。并且没有设计良好的串词,更是在每个小单元之间急刹车和急转弯。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主持人的这种切换,让观众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

而当节目走到第二季和第三季,便马上解决了明晃晃的信件之间的关联问题,采取一期一个主题的方式去串联所有信件。并且为了使得现场和正片观众都能更好地理解信件主题,还在每封信件之前增加了对于信件的故事背景介绍。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第二季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突然被cue的《见字如面》第三季

在信件的选取之上,第二季和第三季在信件的内容和形式上的选择都逐渐丰富,而想要使得单期节目仍然“形散神不散”,当期关键词起到的融合作用自然十分重要。选取每期主题的方式自然使得每期所要传递出的情感更加集中,也会使得单个信件借由整期的气氛烘托而使人更记忆深刻。

(二)内外场的舞台设计

作为一档大气沉稳的节目,舞美一定不能太华丽动态而喧宾夺主,也不能色调沉闷压抑地传递出暗黑气质。《见字如面》的舞美在每一季都在改变,而保证舞台与节目整体品性气质的吻合。

第一季的朗诵区舞台为环形,并且与朗诵人距离较近,传递出团团围坐听长辈讲故事的感觉。第二现场的解读区与朗读区靠玻璃墙相隔,很容易让人带入导演监控室的设定,使得解读区的高层视角更加自然。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第一季朗读外场舞美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第二季解读区舞美

节目走到第二季,两区舞美均有较大的改头换面。朗读区不再是团团围坐的席地之感,而是在正襟危坐的礼堂朗读信件。内场的解读区也不再只有铿锵三人行,而设置了许多观众座位,将三位解读者围绕并提出问题。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二季《见字如面》的朗读区舞美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二季《见字如面》的解读区舞美

可是

庄重感难免传递出距离感。节目本身就具有着拒绝轻浮的性格,将第一季平易近人的舞美升级为宏大神圣,使得这个节目在视觉上更不接地气。同时解读区所设置的观众,难免会使解读嘉宾增添一分被偷窥的不自然,解读时的观点和状态多少会受到一定影响。

迂回曲折,在第二季所做出的勇敢但不必要的改变之后,第三季又回到了第一季的样子。外场阅读区又是一样的环形阶梯,内场解读区也取消了观众,恢复了三个人的舒适。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第三季朗读区舞美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第三季解读区舞美

不过节目的舞美依旧在这一季有微小的创新之处。朗读区舞美也不再像之前一样空空荡荡,而在嘉宾朗读的背景上放上一些PPT起到更大程度的说明作用,实现对于气氛的烘托和知识点的补充。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起到解释的幻灯片

第三季再次回到第一季的舞台设置上,节目组一定经过了仔细斟酌,在庄重感与接地气之间选择了最佳的临界点。若是节目继续做下去,依旧可以沿用这个成熟舞美模式,实现节目性格的通透贯彻。

(三)第二现场的流程设置

如何保证解读区的第二现场效果最佳,也一直是《见字如面》节目组所纠结的所在。在第一季《见字如面》中,两位大学教授杨雨、许子东的加盟,与主持人小翟之间的三人组合在信件阅读之后,对信件进行以个人视角解读为主的分析,并且相伴着轻松的“互相拆台”。但在网友看来,这种模式传递出了一种“唠家常”的感觉,从豆瓣的吐槽来看,并非所有观众都接收到节目组想要达到的接地气之感。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二季针对第二现场的问题,配合舞美设置而大刀阔斧地改变该环节气质。前文已述,虽然核心解读人物仍然是三人行的配置,但在第二现场也配上了10名左右的现场观众,传递出一种大学讲座的感觉。但是与大学讲座不同的是,第二现场的观众包围着解读嘉宾,并且观众和嘉宾的距离十分近,使得解读区学者既不能和观众保持一定距离而自由发挥,也没有和观众进行良性互动而走高气氛,使得一言不发的现场观众的设置十分鸡肋。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二季《见字如面》,解读区的观众提问

走到第三季,节目组也意识到了第二现场设置观众的不必要,取消了第二现场的现场观众提问,使得第二现场的作用又回到了第一季的主体框架。不过第三季更换解读区内场主持人为陈晓楠,并且比第一季的解读嘉宾更换得频繁许多,通过解读嘉宾而增强节目气质的流动。

总之,若把《见字如面》系列打包作为一个整体,那么第三季所作出的模式改变则微乎其微。虽然文章开头所说的热度下降是“固守”的一体两面,但节目组可能也是有意为之而不愿再做加法而“哗众取宠”。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的Balance


文化类节目作为百姓口中“综艺界的清流”,收获高端大气的口碑的同时,同样也会存在自己的制作窘境,使得此类节目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一,节目的高门槛和较快的代入感之间的平衡。这类文化类节目的确和普通人的生活距离比较远,所需要交代的背景知识也很多,的确不助于观众形成较快较强的代入感。并且赏评人之间的碰撞又往往会激发出新的知识点,观众们自然又会被密集的信息砸得云里雾里。


走到第三季,《见字如面》找到初心和创新之间的Balance了吗?



第二,“less is more”的制作原理和创新性之间的平衡。“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文化类综艺,和“不改变就是死路一条”的综艺制作规律之间存在天然的对冲。过于花哨就会让人指责失落本心,过于稳定又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不过,这似乎一直是“文化人”的纠结点,“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文化人一直的精神追求,那么“不为热度流量而模式创新”又会不会是幻化为节目的“文化人”本身所有的性格呢?虽然冷眼君仍然乐观地觉得并非不可调节,但是具体到不同小方向的不同文化类节目,依旧没有一套共通的公式可以套用。

第三,嘉宾流量和嘉宾水平的平衡。说实话,现在的娱乐圈的确存在“文化人”、“实力派”匮乏的窘境。《声临其境》、《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等等深度综艺中,你会惊奇的发现邀请嘉宾一直在中老一代艺人中之间打转。更残酷的是,「高素质高水平」与「流量热度」两个标签基本很难重合在当今的娱乐圈艺人身上。若不能实现节目粉丝和艺人粉丝的双向流动,自然难以将这档节目做成活水而在热度上良性循环。

文化类综艺成为爆款的背景,是快综艺这种大鱼大肉的视觉冲击泛滥,文化类综艺作为调和的“清炒时蔬”进入大众视野的,自然会给观众以清新而新鲜的感觉。随着文化类综艺大幅进军观众视野,观众逐渐开始习惯一盘盘的素菜之时,时蔬本身的珍贵性就在降低,不再成为某些动机不纯的观众自我吹嘘标榜的素材。从爆款综艺退化到其暂时“命中注定”的垂直类综艺,服务于真正喜爱此类综艺的观众才是应有之态。

另一方面,爆款的形成必定联系着大多数的审美,在国内文化气氛依旧有浮躁气息之时,仅仅依靠两季综艺而大幅提升观众审美基本没有可能性,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总有一天,只靠着视觉冲击力而没有文化内核的节目逐渐被市场所边缘,而有底蕴又有深度的文化类节目才会真真正正走进综艺舞台的C位,冷眼君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