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2019年的第一個週日,浙江衛視推出了一檔新的“公益性科技綜藝節目”《智造將來》,現在已經播出4期。

《智造將來》每期介紹三種科技類產品,根據科技產品的自身特性而邀請明星一同進行相應科學實驗,實驗成功的產品則會進入《智造將來》“科技庫”。現在已經播出的有創新塗料“鎧”、人臉識別技術等,既有能夠推動相關產業進程發展的產品,也有能夠方便普通人生活的點滴技術。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近年來,科技類綜藝已經屢見不鮮。不管是央視的《機智過人》,還是湖南衛視《我是未來》,模式其實都基本相似:介紹科學產品——對科學產品進行實驗測試——產品進入節目所謂的科技庫或者為其進行一次投票。

雖然《智造將來》宣稱自己是首檔“公益性科技綜藝類節目”,但是認真看了前四期節目之後,冷眼君並沒有發現節目的鮮明新穎之處。因為從模式來說,跟之前我們常見的科技類節目並無本質上區別。不過“支付寶”第一次下場冠名綜藝,倒是可以算另一種角度上的“首檔”。

但不可否認的是,節目在製作上的精良,舞美的華麗讓人為之驚歎。當然,《機智過人》的舞美也是很驚豔的。

回看這些年的科技類綜藝,似乎總是找不到特別超前的模式,不是“明星+科技產品+素人故事”的組合,就是所謂的機器與人類的對抗。節目說的是極具未來感的技術與產品,可是運用的依舊是偏傳統的節目表達方式,多少有那麼一點點諷刺的意味。

那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些科技類節目,都在說些什麼,以及用怎樣的方式在說。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現狀:依然以演播室內的科技展示為主要方式

其實過往的科技類節目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應該是《我是未來》和《機智過人》了,兩檔節目都分別做了兩季。再就是浙江衛視新開播的《智造將來》。

一、《我是未來》

《我是未來》第一季作為科技類綜藝採用的是對抗模式,將明星嘉賓分為兩組,並且每組有一位科學家加入對戰。節目流程以兩位科學家的研究領域為主線,雙方隊伍展開三輪的科學實驗展示,並且根據觀眾的支持來最終決定兩隊的優勝情況。

在當時看來,對抗的模式還算是亮眼的設計。但對於節目設計的要求很高,兩個科學家研究的領域必須相似且不能完全相同,並且雙方的可看性也要同步層層遞進三次,這其實是很難的一種主題策劃。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整體而言,《我是未來》第一季還是想向著科技秀的方向發展,畢竟有著中國科學院的背書。但是嘉賓錄製效果過於娛樂化影響了節目的整體氣質,甚至網友會吐槽“醬油”冠名的口播違和突兀,於是第二季全面改版。

改版後的《我是未來》在主體模式上和《機智過人》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是素人或者明星對人工智能進行實驗測試,有時也會請一些該領域內的達人來進行測試,不過這是隨機事件。

很明顯的是,《我是未來》第二季完全放棄了高端厚重的路線,轉而選擇徹底的親民娛樂化方向。並且此次將《我是未來》的題目在一定意義上解釋為,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所以在節目中的觀眾席上也能看到許多小朋友身影。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不可否認,節目中對於每一項科技產品的實驗設計還是很用心的,一層層遞進,一層層小懸念的製造,也算能夠體現導演組的能力。

二、《機智過人》

《機智過人》的兩季節目,其實在模式上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縮減了嘉賓的人數。正如其節目名稱所言,整個節目的主要看點就是看機器人的智慧能否勝過人類,所以節目的主要對抗是人類天才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對抗。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嘉賓需要在“機智過人”和“技不如人”之間選擇

因此,節目具有了雙線劇情,一條線是相關人工智能的發展,另一條是人類天才的奮鬥史和保持的世界紀錄。因為節目會同時渲染兩個主體的能力,所以比起只渲染機器先進的科技類節目,還是會多一些懸念在其中。

三、《智造將來》

開頭冷眼君提到了,《智造將來》的製作還是很精良的,各方面的搭配也都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在對單個科技產品的實驗部分,加大了素人的故事,讓科技產品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繫。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幫助帕金森患者直立行走的機械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的舞美部分還是很不錯的,“未來塔”和“幽靈塔”兩座塔的設計也很好地表現了未來感。在拍攝和後期剪輯上,《智造將來》無論是人物出場還是環境描寫,大多使用長鏡頭來表現宏大感和莊重感,也更好地表現舞美的華麗。而且沒有繁雜的花字,讓節目的整體氣質得到了統一。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智造將來》的舞美

所以這三檔節目看下來,冷眼君發現,節目都是以科技產品的展示為主要內容,表現方式無非就是現場層層遞進的個體實驗或者兩兩對抗的實驗。

雖然說,這些節目的整體沒有大問題,製作也都體現了高水準,更不影響電視觀眾的觀看體驗。但是仔細琢磨後,還是會覺得這個“套路”之下的科技類節目會有有一些小的邏輯漏洞,但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困境:這幾乎是解決不了的邏輯漏洞

首先,這種節目的節目名稱就給觀眾一種預設期待,期待能夠見識到人工智能的精妙。比如將節目名進行直觀名詞解釋,《智造將來》就基本上是展示能夠成就將來的科技,《機智過人》也是機器的能力高於人類個體的能力。

而節目的基本邏輯,就要有必要的反轉和戲劇性。這種名字衍生而來的太早鋪開的預設十分不利於節目設計出相應的反轉——只要沒有特別新奇,早已對這種節目審美疲勞的觀眾就會質疑,人工智能發展的並沒有超過普通人的想象力。

其次,近年來被優質綜藝沖洗過的觀眾們,都多少了解了一些節目製作的邏輯——經過長期鋪墊的宏大實驗大概率會成功,不然節目會重錄。而導致這種節目製作的邏輯困境的原因,主要有這兩個:

1、在環節設計上,節目組大多是用科技團隊自己設計出來的內容來進行現場實驗,是基本不會被證偽的。

2、實驗環節若是大張旗鼓的失敗,既會給高價請來的團隊丟人、也使得團隊背後的負責人臉面無光。所以除非為了表明環節的真實性而設計出一個失敗案例,幾乎所有的科學實驗都不得不成功。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冠名商團隊所展示的實驗怎麼可能失敗?

所以,現存節目設計的反轉都特別低,幾乎沒有懸念。要麼就是腳本痕跡重——已經超出其職業所能夠了解到的問題範圍;要麼就是表演痕跡重——明知不驚訝的事情仍然表現出新鮮感。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堅硬的科技材料能夠抵抗鍋砸,這種東西當然不會超出觀眾的想象力

其實看過了這麼多節目,現代人已經接受了我們在力量、精確度、計算能力等方面不如人工智能,這已經沒有懸念,是環節設計、後期剪輯無論如何烘托都必須面對的事實。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人類對於情感流動的把握優於人工智能,這才是人類的尊嚴所在

但是人還是在創造力和情感等方面有所驕傲,這在《機智過人》的翻譯環節中有亮眼的表現,相信這也會在《智造將來》之後的節目中有所體現。

最後一點就是,實驗結束之後,對每一項科技產品的“出口問題”的解釋,也就是說,節目最終落在哪兒。

這其實是所有科技類節目都鍾愛的一個環節,在相關的科技產品展示完成之後,將其加入節目的“科技庫”(不同節目叫法不同)。《智造將來》、《我是未來》、《機智過人》都存在著相似的環節,不過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智造將來》的模式,是隻要所謂的科技“挑戰成功”就可以成功入庫,嘉賓和觀眾沒有選擇的餘地;《機智過人》的模式,是通過獲得嘉賓和觀眾的投票支持,達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入選“2018智能先鋒”;而《我是未來》第二季則是將單期節目中的三個科技產品進行投票支持,三種中支持最高的產品才可以進入所謂的“科技館藏”中。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我是未來》採用計算心率的方式表明觀眾投票支持率

不過,三種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問題。前文已經分析過,相關的科技產品挑戰失敗的可能性基本比較低,若是十有八九的挑戰成功,則“挑戰成功直接入庫”的環節失去了很多懸念;若是不橫向比較,本產品取得一定的嘉賓或者觀眾的支持就可以入庫,則善良的嘉賓觀眾往往不願意看著臺上的人失望,沒有成本的善意又何樂不為?導致也失去了懸念;而橫向比較單期節目所推薦的產品、選擇支持最高的產品入庫,則會讓人質疑評價的標準是什麼,懸念又沒有了一個強大的邏輯支撐。

冷眼君認為,設計這種環節而便於收官盤點的確是好事,但是也沒有必要為了懸念而懸念。增加的投票環節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自然會使投票結果沒有公允性。在三種模式中,弱化投票環節、挑戰成功即入庫的《智造將來》的模式,的確是以最低成本將“入庫環節”取得最高收益的模式。

說到這裡,相信各位會發現,這幾點所謂的漏洞或困境其實對於演播室綜藝的表達來說,幾乎無法解決。尤其是在不影響觀看體驗的情況下,也就更加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了。

那麼,對於科技類節目還有什麼新模式的可能呢?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創新:架空現實世界的未來街區

首先必須承認,前面所述的三檔節目都是不錯的節目,但是設計方面都還是傳統的手法。就像冷眼君說的,展示的科技都是未來感的,但是展示的方式卻依然是傳統的。

那如何去打破這個類別的固有思維呢?比如做成真人秀,加入明星的參與,行不行呢?

冷眼君認為不行,因為還是沒有跳出那個“套路”。要知道,科技類節目有自身的特點,進行真人秀的改造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科技並不是明星20天的封閉訓練能夠學會的事情,所以真人秀中明星的參與感不會很強;並且科技實驗的真實過程又是枯燥乏味、單一重複的,可看性也不是很強,更難以被設計成可參與的環節。

那麼,我們何不試著完全摒棄現有的這些製作“套路”,在節目裡重新架構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像一些仙俠劇,有著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和故事場景,科技類的節目為什麼不行呢?

比如電影《頭號玩家》中,就將VR技術作為基礎講述了一個極富想象力的遊戲闖關的冒險故事。你會發現,在那部電影裡,斯皮爾伯格是搭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以及參與世界的方式。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電影《頭號玩家》

那麼回到科技類節目,如果我們嘗試架空現實世界,也就是說,擺脫掉當下的演播室節目製作的傳統“套路”,去搭建一個未來街區概念的地方。在這個街區裡,所有的未來科技產品就都能夠巧妙的嵌入其中,然後由導演去搭建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和故事邏輯,就不再是我們常見的電視節目的形態了。

科技類節目為何總在一個套路里轉悠?

《Lost in time》

這讓冷眼君想起了挪威製作的一檔節目《Lost in time》,採用的也是虛擬現實的技術,讓參與遊戲的人有沉浸感,通過時空穿梭去體驗冰川時代、侏羅紀時代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個節目裡,其實就是重新在架構世界,同樣是展現未來科技,但是就會覺得不違和,也不會在那個基礎上加入一些素人故事,破壞整體氣質。冷眼君認為,科技類節目的創新,就應該架空現實,讓觀眾看到科學家們有可能構建出來的未來世界。

當然,這個類別的節目製作就目前來看,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要有更進一步的創新,就不應該是在舞美、燈光等方面的升級了,而是全新節目形態的創新,冷眼君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