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2019年的第一个周日,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新的“公益性科技综艺节目”《智造将来》,现在已经播出4期。

《智造将来》每期介绍三种科技类产品,根据科技产品的自身特性而邀请明星一同进行相应科学实验,实验成功的产品则会进入《智造将来》“科技库”。现在已经播出的有创新涂料“铠”、人脸识别技术等,既有能够推动相关产业进程发展的产品,也有能够方便普通人生活的点滴技术。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近年来,科技类综艺已经屡见不鲜。不管是央视的《机智过人》,还是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模式其实都基本相似:介绍科学产品——对科学产品进行实验测试——产品进入节目所谓的科技库或者为其进行一次投票。

虽然《智造将来》宣称自己是首档“公益性科技综艺类节目”,但是认真看了前四期节目之后,冷眼君并没有发现节目的鲜明新颖之处。因为从模式来说,跟之前我们常见的科技类节目并无本质上区别。不过“支付宝”第一次下场冠名综艺,倒是可以算另一种角度上的“首档”。

但不可否认的是,节目在制作上的精良,舞美的华丽让人为之惊叹。当然,《机智过人》的舞美也是很惊艳的。

回看这些年的科技类综艺,似乎总是找不到特别超前的模式,不是“明星+科技产品+素人故事”的组合,就是所谓的机器与人类的对抗。节目说的是极具未来感的技术与产品,可是运用的依旧是偏传统的节目表达方式,多少有那么一点点讽刺的意味。

那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科技类节目,都在说些什么,以及用怎样的方式在说。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现状:依然以演播室内的科技展示为主要方式

其实过往的科技类节目里,最具代表性的就应该是《我是未来》和《机智过人》了,两档节目都分别做了两季。再就是浙江卫视新开播的《智造将来》。

一、《我是未来》

《我是未来》第一季作为科技类综艺采用的是对抗模式,将明星嘉宾分为两组,并且每组有一位科学家加入对战。节目流程以两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为主线,双方队伍展开三轮的科学实验展示,并且根据观众的支持来最终决定两队的优胜情况。

在当时看来,对抗的模式还算是亮眼的设计。但对于节目设计的要求很高,两个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必须相似且不能完全相同,并且双方的可看性也要同步层层递进三次,这其实是很难的一种主题策划。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整体而言,《我是未来》第一季还是想向着科技秀的方向发展,毕竟有着中国科学院的背书。但是嘉宾录制效果过于娱乐化影响了节目的整体气质,甚至网友会吐槽“酱油”冠名的口播违和突兀,于是第二季全面改版。

改版后的《我是未来》在主体模式上和《机智过人》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素人或者明星对人工智能进行实验测试,有时也会请一些该领域内的达人来进行测试,不过这是随机事件。

很明显的是,《我是未来》第二季完全放弃了高端厚重的路线,转而选择彻底的亲民娱乐化方向。并且此次将《我是未来》的题目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在节目中的观众席上也能看到许多小朋友身影。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不可否认,节目中对于每一项科技产品的实验设计还是很用心的,一层层递进,一层层小悬念的制造,也算能够体现导演组的能力。

二、《机智过人》

《机智过人》的两季节目,其实在模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缩减了嘉宾的人数。正如其节目名称所言,整个节目的主要看点就是看机器人的智慧能否胜过人类,所以节目的主要对抗是人类天才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对抗。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嘉宾需要在“机智过人”和“技不如人”之间选择

因此,节目具有了双线剧情,一条线是相关人工智能的发展,另一条是人类天才的奋斗史和保持的世界纪录。因为节目会同时渲染两个主体的能力,所以比起只渲染机器先进的科技类节目,还是会多一些悬念在其中。

三、《智造将来》

开头冷眼君提到了,《智造将来》的制作还是很精良的,各方面的搭配也都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在对单个科技产品的实验部分,加大了素人的故事,让科技产品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帮助帕金森患者直立行走的机械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舞美部分还是很不错的,“未来塔”和“幽灵塔”两座塔的设计也很好地表现了未来感。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上,《智造将来》无论是人物出场还是环境描写,大多使用长镜头来表现宏大感和庄重感,也更好地表现舞美的华丽。而且没有繁杂的花字,让节目的整体气质得到了统一。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智造将来》的舞美

所以这三档节目看下来,冷眼君发现,节目都是以科技产品的展示为主要内容,表现方式无非就是现场层层递进的个体实验或者两两对抗的实验。

虽然说,这些节目的整体没有大问题,制作也都体现了高水准,更不影响电视观众的观看体验。但是仔细琢磨后,还是会觉得这个“套路”之下的科技类节目会有有一些小的逻辑漏洞,但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困境:这几乎是解决不了的逻辑漏洞

首先,这种节目的节目名称就给观众一种预设期待,期待能够见识到人工智能的精妙。比如将节目名进行直观名词解释,《智造将来》就基本上是展示能够成就将来的科技,《机智过人》也是机器的能力高于人类个体的能力。

而节目的基本逻辑,就要有必要的反转和戏剧性。这种名字衍生而来的太早铺开的预设十分不利于节目设计出相应的反转——只要没有特别新奇,早已对这种节目审美疲劳的观众就会质疑,人工智能发展的并没有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

其次,近年来被优质综艺冲洗过的观众们,都多少了解了一些节目制作的逻辑——经过长期铺垫的宏大实验大概率会成功,不然节目会重录。而导致这种节目制作的逻辑困境的原因,主要有这两个:

1、在环节设计上,节目组大多是用科技团队自己设计出来的内容来进行现场实验,是基本不会被证伪的。

2、实验环节若是大张旗鼓的失败,既会给高价请来的团队丢人、也使得团队背后的负责人脸面无光。所以除非为了表明环节的真实性而设计出一个失败案例,几乎所有的科学实验都不得不成功。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冠名商团队所展示的实验怎么可能失败?

所以,现存节目设计的反转都特别低,几乎没有悬念。要么就是脚本痕迹重——已经超出其职业所能够了解到的问题范围;要么就是表演痕迹重——明知不惊讶的事情仍然表现出新鲜感。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坚硬的科技材料能够抵抗锅砸,这种东西当然不会超出观众的想象力

其实看过了这么多节目,现代人已经接受了我们在力量、精确度、计算能力等方面不如人工智能,这已经没有悬念,是环节设计、后期剪辑无论如何烘托都必须面对的事实。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人类对于情感流动的把握优于人工智能,这才是人类的尊严所在

但是人还是在创造力和情感等方面有所骄傲,这在《机智过人》的翻译环节中有亮眼的表现,相信这也会在《智造将来》之后的节目中有所体现。

最后一点就是,实验结束之后,对每一项科技产品的“出口问题”的解释,也就是说,节目最终落在哪儿。

这其实是所有科技类节目都钟爱的一个环节,在相关的科技产品展示完成之后,将其加入节目的“科技库”(不同节目叫法不同)。《智造将来》、《我是未来》、《机智过人》都存在着相似的环节,不过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智造将来》的模式,是只要所谓的科技“挑战成功”就可以成功入库,嘉宾和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机智过人》的模式,是通过获得嘉宾和观众的投票支持,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入选“2018智能先锋”;而《我是未来》第二季则是将单期节目中的三个科技产品进行投票支持,三种中支持最高的产品才可以进入所谓的“科技馆藏”中。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我是未来》采用计算心率的方式表明观众投票支持率

不过,三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问题。前文已经分析过,相关的科技产品挑战失败的可能性基本比较低,若是十有八九的挑战成功,则“挑战成功直接入库”的环节失去了很多悬念;若是不横向比较,本产品取得一定的嘉宾或者观众的支持就可以入库,则善良的嘉宾观众往往不愿意看着台上的人失望,没有成本的善意又何乐不为?导致也失去了悬念;而横向比较单期节目所推荐的产品、选择支持最高的产品入库,则会让人质疑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悬念又没有了一个强大的逻辑支撑。

冷眼君认为,设计这种环节而便于收官盘点的确是好事,但是也没有必要为了悬念而悬念。增加的投票环节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自然会使投票结果没有公允性。在三种模式中,弱化投票环节、挑战成功即入库的《智造将来》的模式,的确是以最低成本将“入库环节”取得最高收益的模式。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会发现,这几点所谓的漏洞或困境其实对于演播室综艺的表达来说,几乎无法解决。尤其是在不影响观看体验的情况下,也就更加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了。

那么,对于科技类节目还有什么新模式的可能呢?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创新:架空现实世界的未来街区

首先必须承认,前面所述的三档节目都是不错的节目,但是设计方面都还是传统的手法。就像冷眼君说的,展示的科技都是未来感的,但是展示的方式却依然是传统的。

那如何去打破这个类别的固有思维呢?比如做成真人秀,加入明星的参与,行不行呢?

冷眼君认为不行,因为还是没有跳出那个“套路”。要知道,科技类节目有自身的特点,进行真人秀的改造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科技并不是明星20天的封闭训练能够学会的事情,所以真人秀中明星的参与感不会很强;并且科技实验的真实过程又是枯燥乏味、单一重复的,可看性也不是很强,更难以被设计成可参与的环节。

那么,我们何不试着完全摒弃现有的这些制作“套路”,在节目里重新架构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一些仙侠剧,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故事场景,科技类的节目为什么不行呢?

比如电影《头号玩家》中,就将VR技术作为基础讲述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游戏闯关的冒险故事。你会发现,在那部电影里,斯皮尔伯格是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以及参与世界的方式。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电影《头号玩家》

那么回到科技类节目,如果我们尝试架空现实世界,也就是说,摆脱掉当下的演播室节目制作的传统“套路”,去搭建一个未来街区概念的地方。在这个街区里,所有的未来科技产品就都能够巧妙的嵌入其中,然后由导演去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和故事逻辑,就不再是我们常见的电视节目的形态了。

科技类节目为何总在一个套路里转悠?

《Lost in time》

这让冷眼君想起了挪威制作的一档节目《Lost in time》,采用的也是虚拟现实的技术,让参与游戏的人有沉浸感,通过时空穿梭去体验冰川时代、侏罗纪时代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节目里,其实就是重新在架构世界,同样是展现未来科技,但是就会觉得不违和,也不会在那个基础上加入一些素人故事,破坏整体气质。冷眼君认为,科技类节目的创新,就应该架空现实,让观众看到科学家们有可能构建出来的未来世界。

当然,这个类别的节目制作就目前来看,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要有更进一步的创新,就不应该是在舞美、灯光等方面的升级了,而是全新节目形态的创新,冷眼君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