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廢舊玻璃起死回生,臺灣這家工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持續方案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如果說我們的城市深處有著一座可再生利用的“礦山”,那麼廢棄玻璃就是這座“礦山”中亟待開採的“礦物”。而有一家中國臺灣企業——春池玻璃,正深入挖掘這座“礦山”,將廢棄玻璃轉變成各式高科技建材與絢麗藝術品。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W 春池計劃》主理人吳庭安位於春池玻璃工廠外,身後是碾壓後的回收廢棄玻璃碎片山。

春池玻璃位於臺灣的新竹縣,這裡因為近郊地區有著豐富硅砂及石灰,也有碳酸鈉等製作玻璃的主原料,在上世紀 60 至 80年代,曾締造了新竹玻璃產業的全盛期,大量外銷訂單甚至還令其獲得了“聖誕燈泡王國”的稱號,更創造整個新竹市三分之一的就業機會。如今走過了輝煌期,本地玻璃產業面臨的是“環保整合”及“智能轉型”的難題。而投入玻璃回收產業超過半個世紀,春池玻璃目前為臺灣最大玻璃回收廠,每年回收並處理超過10萬噸玻璃。處理廢棄玻璃並將其迴歸為原料,以再次循環利用──看似單純,實際上卻是利潤低且繁瑣的工程。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來自於《W 春池計劃》視頻資料

“回收的玻璃經過分類、分色及去雜質等程序後,還要通過機械磨碎及玻璃窯爐熔燒等層層關卡,才能製成原物料賣給玻璃業者再使用。”春池玻璃負責人吳庭安向我們解釋著,而他父親吳春池正是春池玻璃創辦人。吳庭安從小便和父親一起接觸玻璃回收,在春池玻璃廠裡打工,挑揀玻璃的時光,也讓他對玻璃有著相當透徹的瞭解與深厚情感。正確分類是玻璃回收最重要的環節,幼年在玻璃工廠工作的經驗,讓他熟知玻璃各種組成與分類,也使得春池玻璃的回收原料,可以創造相較同業更為優良的利用率,他還回憶道:“我最怕碰到羊奶瓶,沒清洗乾淨的羊奶瓶所挾帶的腥臭味,到現在我還深深記得。”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來自於《W 春池計劃》視頻資料

步行至春池玻璃位於新竹的工廠外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垃圾山,這些是初來乍到、還沒被分類的玻璃製品;除了常見的玻璃瓶罐以外,手機面板玻璃、窗戶玻璃、各式平板玻璃也是春池接收的廢棄玻璃類型,吳庭安表示每年處理的回收玻璃量加起來可以高達 10 萬噸。

除了推廣玻璃循環使用的理念,春池更秉持著傳承玻璃手工藝的精神,在工廠內有資歷長達 50 年的國寶級老師傅,繼續生產手工玻璃品,並接受客人定製,以保留他們的技術。玻璃的工藝技術,必須忍耐高溫環境的考驗,廠內師傅們先將原料在窯爐內高溫加熱,待其熔化為柔軟狀態後,從窯爐裡蘸取金黃泛紅的玻璃膏,看了讓人聯想到以木棍蘸取柔軟透亮的麥芽糖一般。用吹管從窯爐中取出玻璃膏後,再用吹管在 模具中施以吹泡、吹形等工法,還有好幾道徐冷降溫階段,以及磨砂磨平等加工動作,才能完成一個成品。

上圖:回收玻璃需要經過的初步碾壓處理。

下圖:在窯爐內經由高溫加熱的玻璃,熔化為柔軟玻璃膏。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其實機器能生產的東西很有限。”吳庭安指出,“我們所知道的標準化、流水線上出來的產品只是看上去整齊劃一,這樣的精確性也不等同於工藝上的精緻。手工製作帶給玻璃在塑形方面更高的靈活性,能做到許多機器不能做到的手工細節。手工製作背後的每份用心,都能在成品上體現出來。每一件手作玻璃作品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形態,也像是都有著不同的表情與生命力。到今天為止,自己每次看著玻璃工廠裡的老師傅們,耐著高溫一次又一次地燒出美麗的玻璃產品,我都非常感動。”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來自於《W 春池計劃》視頻資料

在英國留學取得碩士學位的吳庭安,返回臺灣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在與玻璃產業毫無關聯的臺積電任職。但在想起年邁的父親與源自從小到春池工廠撿拾玻璃的兒時回憶,愈發覺得回收事業是一件極具社會意義的事業,“循環經濟或許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說法,但在春池玻璃其實已經身體力行幾十年了”,吳庭安說道,“通過回收玻璃的原料再生,通過技術再利用、再製造新產品、新建材的循環。”

“春池不僅是滿足產業現有需求被動地去生產。我更希望跳脫其中,通過設計作為背後的驅動力,主動刺激市場需求與消費。循環經濟應該是從後端去產生價值,才能促進循環。回收再利用成有價值的東西,或在市場上開創出有價值的東西給消費者,這個才是循環經濟的真義。”決定迴歸春池的吳庭安,在面對傳統回收業作為產業鏈最末端的轉型問題,說明了自己轉守為攻拓展回收玻璃新需求的想法。

自去年起,春池玻璃便是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啟動《W 春池計劃》,通過“循環”這樣的概念,牽起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讓回收玻璃以“美”的姿態重生,替回收玻璃創造更多可能性。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W 春池計劃》

串聯回收者、消費者、設計職人,以回收後玻璃為原料,打造每個人在日常中都會使用的生活用品,期望人人都能輕鬆地通過每天的日常生活,帶動循環經濟,將浪費降至最低。

吳庭安也向我們解釋道:“《W 春池計劃》的 W,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因為我們姓‘吳’,而是來自‘無’這一字,源於‘無中生有’的概念。”其實,春池早期和大陸多位藝術家合作,讓玻璃不再只是容器,而是轉變成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或是工藝品。“吹玻璃是跟時間賽跑的工藝,師傅的每個動作都不多餘,都有用意。其實我最擔心的,是技藝如何傳承下去。這些是無形的文化資產,是經由時間累積才成就瞭如此深厚的底蘊。工廠的師傅們只要看了一眼作品,就立刻知道如何去製作成形。他們缺乏的是從 0 到 1的創造力。《W 春池計劃》有部分也是想借由跨界合作,創造市場需求,進而讓師傅們的手藝有機會能夠傳承下去。”吳庭安懇切地說道。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聶永真×蘇富比

“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全球限量藏家專冊

聶永真設計的“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全球限量藏家專冊,運用玻璃“有機”的意象特性,也訴說了戰後藝術的蓬勃發展。聶永真也親自到工廠與熱塑師傅們共同體會現場製作的困難,是讓設計者擁有職人精神的寶貴過程。

事實上,《W 春池計劃》自啟動以來已經與來自各國為各領域的設計師、品牌合作,替廢棄玻璃注入設計能量,發揮新價值。包括與米其林二星主廚江振誠

(André)合作,由江振誠操刀設計的“Darts by André ”餐具系列;去年中秋,臺北 W 酒店也聯手《W 春池計劃》運用循環設計以回收的香檳瓶打造玻璃杯;以及由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設計的“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全球限量藏家專冊書套,吳庭安表示:“春池的特色是不僅能提供原材料,還有能力做出產品。且手工製作有別於量產,能充分表達設計師的想法。”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Project001 - Darts by André

餐具設計

獲評米其林二星餐廳創辦人江振誠 André 的餐具設計。回應計劃中原料再詮釋的主軸,整組餐皿由

回收玻璃再製,木底盤則採用退役橡木酒桶製成。

才成立一年便已經取得亮眼成績,但吳庭安笑說自己其實更“博愛”,想要大家都能瞭解並參與《W 春池計劃》。於是 在 2018 年也通過眾籌的形式,期望能將《W 春池計劃》延伸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支持眾籌的回饋品則是以回收玻璃結合老師傅傳統吹玻璃技藝,製成的文創設計玻璃吸管、有著臺灣地方特色的 143 啤酒杯和手提環保飲料袋。吳庭安認為,當支持者親自使用這些器皿,才能真正理解“循環經濟”的意義,進而從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永續。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眾籌項目

特色143玻璃酒杯

《W 春池計劃》眾籌項目回饋品之一

特色 143 玻璃酒杯。

而隨著各式的合作案不斷創新,春池玻璃在裡頭扮演了推動循環教育與協助實踐的角色,使得循環、永續的概念能在社會各個角落流動“,如果這模式能持續取得成功的話,採用的許多循環材料在之後也不一定只能是玻璃。任何可循環概念下的創意產物都可以變成《W 春池計劃》的一環。”吳庭安是如此認為的。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W Taipei

邀月循環玻璃杯

攜手W酒店,運用酒店內使用完畢的回收香檳瓶打造出“ 邀月循環玻璃杯 ”,創造全新實用設計 。

從春池玻璃回收工廠到《W 春池計劃》,我們看見原來廢玻璃也有了自己的春天。玻璃這個材質因為其透明閃閃發亮的特性,在光線折射下非常地吸引人,玻璃在不同光源或環境中,更能產出千百種光影風景變化,它不單是個容器,也能轉變為具有靈性的藝術媒介。在產業運作、創造市場需求,以及文化傳承等各個面向去翻轉既有模式,也能提供傳統產業許多新思路與可能。 最後吳庭安在聊到春池玻璃的未來展望時,也只是簡單說:“我想唯一確定的是玻璃回收是絕對不會消失的。”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让废旧玻璃起死回生,台湾这家工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