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建築新作盤點,為人類社會生活營造一份靈性與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太陽鄉財神廟剖面圖

太陽鄉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大別山深處主峰白馬尖,有一處將被拆的財神廟有近兩百年曆史,多次被毀和重建,廟雖不大卻是當地村民的信仰中心。建築師團隊說服了甲方在附近重建此廟,延續民間信仰的同時也能為遊客提供一處有趣的互動設施。希望通過這一處微小設施的設計,為淳樸的民間信仰提供一處精神承載空間,和有尊嚴的鄉間信仰活動場所。

新址被確定在距離原址幾十米處的一處山坳,三面背山,面朝廣場,環境獨立而幽靜。此類民間村廟通常是三面圍合,空間狹窄閉塞,建築師試圖改變原有村廟內收的空間形態,引入“亭”的做法,將外部打開,除了神龕必要的背景牆以外,改為四面通透,四周屋簷舒展挑出,創造出一個舒適而通透的簷下空間,以公共和開放的姿態展現在村民眼前。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建築師選擇了最容易控制的混凝土澆築建築整體框架,邀請當地篾匠手編了竹蓆作為模板內襯,使混凝土有了竹蓆的肌理。牆體採用了紅色空心磚直接砌築牆體,磚的孔洞形成了一種純粹的牆面肌理,後面的景物通過磚孔若隱若現,模糊了空間的邊界。屋頂的方形開口增加了廟的宗教氛圍,頂光每天會根據時間移動,並在特殊時間照到神像之上。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在中國南方地區,水是財富的象徵,許多民間建築極為強調雨水在建築中的作用,在處理屋頂排水的時候,設計團隊特意考慮了這一民間習俗,對雨水口做了特殊處理,借鑑了日本傳統建築中“雨鏈”這一設計,同時巧妙的隱喻了“財神廟”這一主題。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這座建在農田中的寺廟 Tejorling 是獻給印度教主要神靈之一 Mahadeva(溼婆神Shiva)。 寺廟位於 Chickoo tree orchard,是為周圍的農民日常敬奉而建造的。設計參考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和印度宗教建築,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進行了重新演繹。建築的整體結構由橙紅色混凝土建造而成,讓寺廟與周圍綠色的田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分奪目。寺廟的建築面積不大,被巧妙地隱藏於樹木之中,給遊客和路人創造出一種懸念。

寺廟的外觀看起來像一個雕塑,其形態借鑑了傳統宗教建築形態的特徵,並以一種更為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以便當地人可以更容易接受這座寺廟,並建立自己與寺廟之間的情感聯繫。

印度寺廟內部的聖殿通常由一系列有柱子的室外亭閣(Mandapa)連通而至。這座寺廟的聖殿直接通向室外空間,並附有一個小型的冥想空間,以便過路人可以快速禱告然後繼續工作。寺廟有兩個主要的洞口,一個是建築的入口,另一個是聖水的出口。敬奉的一個步驟就是將流出的水倒在神像上。這兩個洞口在金字塔懸臂的頂部形成一個連接。

寺廟是一個底部正方形、頂部三角形的正方稜錐體,像是一個五面金字塔。冥想的空間是通過主體結構中抽拉一個小體塊創造而來,人們可以在這裡安靜地打坐,感受這裡的空間。同時,冥想室有一條精心設計的縫隙,給內部空間提供了微風和自然光線。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當你初來拜訪,這座寺廟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以正方形為底面的處於冥想之中的金字塔,但是當你四處走動時,你會發現寺廟突出的形態讓這棟建築不再沉睡,而是翩翩起舞。”建築藉助這兩種感官衝擊表達了兩種形式的Mahadeva(溼婆神)。

寺廟周圍的景觀則儘可能地保持最自然的形式,周圍有一些檸檬草灌木,所有的景觀植物都由當地的農民照顧。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Buddhanimit 寺廟位於泰國烏隆他尼(Udon Thani)的一個農村社區,為當地的無法負擔公共教育的人提供免費教育。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作為新僧入學,學校需要擴建其宿舍樓。建築師提供了一個經濟的方案,即將現有的廢棄教學樓翻新成新宿舍,從而有多餘經費提供新僧藏經閣和衛浴間。這個“新僧生活區”提供尊重環境和自然,給僧人提供美好的生活環境。

建築師保留了廢棄樓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樑柱,同時只加入必須的建築元素,以提供大約 40 個僧人共享的臥室。臥室採用半透明的屋頂瓦片,且特別設置了天窗。這些臥室由一個大走廊相連,也是新僧的公共休息空間。宿舍樓一個特點之一就是水泥通風塊旋轉一個角度,以保護隱私且提供光線和通風。

位於宿舍樓後方是公共洗浴區,提供新僧每日的休閒聚會和交流空間。浴室的屋頂交替覆蓋半透明和實心的瓦片,讓日光均勻地分佈在建築各處。因此,自然光和空氣質量得到提升,從而改善了總體的衛生條件。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在項目的原計劃之外,建築師還擴建了原建築,設計了圖書館。作為被動可持續設計的一部分,圖書館使用了架高的樓層和斜屋頂以提供更好的空氣流動,降低溼度,並且減低地面溫度,同時防止了南面的直射光。利用旁邊教學樓的牆面反射日光到圖書館的地面,防止了書籍的損壞,同時提供了舒適的環境。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項目是瓜達盧佩聖母(Our Lady of Guadalupe)修道院的加建。修道院坐落於墨西哥新萊昂州蒙特雷(Monterrey)Topochico 山南側,正位於 Croc 住區上方。

這座修道院原本有一個大約 15 平方米的禮拜堂和一個相似尺寸的門廊。禮拜堂保存狀態良好,因此決定將其保留在項目之中,僅在牆體上開一些洞口以實現更好的採光和通風。門廊和金屬板屋面被拆除,為建造用於社區小型聚會和宗教儀式的加建部分創造空間。原來的修道院主要用於私人活動,新的修道院則被設計用於滿足當地居民需求的小型公共建築和社會基礎設施。

新的體量充分利用了原門廊所在場地的長度,創造了 14 米長朝南的半開放空間,朝向山谷,並利用其位於場地最高點的位置及其朝向坐擁朝向山谷的視野。從遠處看到的修道院,在形式上是抽象的體量,其建造過程考慮了材料的特徵。這座建築有望成為小而重要的社區地標,成為場地景觀中的標誌性體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項目主要由木材建造而成:木條用作格柵,木杆用作牆體,木板用作屋面。木結構固定在一圈混凝土樑上,混凝土梁也同時定義了碎石鋪地位置。一個小庭院作為建築結構的延伸,被用作新修道院的入口門廳。

該項目是社區參與的成果。從社區和建築師之間的第一次接觸開始、到設計過程、募資活動的組織、直到材料和施工的管理,在神父 Alberto Lopez 的領導下,當地社區成員對項目的完成至關重要。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這個項目位於奧地利 Nagelfluhrücken,靠近 Krumbach 碼頭。作為原址上盧爾德教堂的重建項目,由於這座老教堂的脆弱程度不適宜再動工了, Krumbach 社區不希望對其進行重建動作。由此,社區希望利用創建一座新的建築。Bernardo Bader Architekten 經過數年,為該社區設計建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小教堂,期間有超過一百個志願者參與該項目的實現。

Salgenreute 教堂同樣具有 Bregenzerwald 的歷史和傳統特點。教堂是用木頭和石頭建成的。陽光的長期照射改變了木質外牆,讓它變得顏色更深,南面已經呈黑色,北面為銀灰色,如同該地區的老農舍一般。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建築的形狀是一個用木頭堆疊起來的陡峭的上升空間。教堂的內部牆壁和屋頂是均質的材料構成,陽光從正面的窗戶照射進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氣氛。裡面供奉了一尊原有建築就存在的聖母雕像。新的設計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方式安置雕像,而是將其放在景觀開口的一側。這樣,人們的視線就可以直接穿過白色的窗口,望向後殿、面對自然。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在許多宗教和文化中,墓地都是神聖的場所,常被安置於獨特的風景勝地。墓穴和宗教場所有時則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見證之一。德國森林公墓“Ruhewald Schloss Tambach”為人們提供自然森林中的長眠之所。而前來祭拜逝去的親朋的人們,可以使用這座森林禮拜堂。這座建築形式清晰,遵循著 Leonardo da Vinci 所繪製的“維特魯威人"的黃金比例。它應當表達出簡潔和開放的特徵,併為逝者和他們的親屬提供庇護的場所。

禮拜堂面積 36 平方米,為木結構。七個木拱向上升起,以此界定內部空間。入口一側的木拱高度最小,4.79 米的高度恰好等同禮拜堂的寬度,而後木拱逐個升高,最大高度 7.75 米恰好呼應禮拜堂的長度。禮拜堂表皮由落葉松製成的木瓦構成,他們將隨著年復一年的自然風化慢慢融入自然環境。寬敞的玻璃山牆面將季節變換引入室內空間,創造著不同的光線氛圍。室內僅有3個簡單的木製長椅和3個祭壇桌。禮拜堂前的場地採取了碎石拼貼的禮拜堂的形狀,以作森林公墓和禱告空間的過渡空間。場地邊緣嵌入自然砂岩的條石座椅使訪客在禮拜堂開放時間之外,也能夠在這記憶之所休息。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禮拜堂和諧地融入公墓的森林景觀,創造了非凡的氣氛。禮拜堂自身清晰的朝向和內部朝向森林的視線指引創造了自然、人類與神聖空間的互動。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這是一個供人參佛、靜思、冥想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滿足冥思者的個人生活起居。建築選址在一條河畔的樹林下。這裡沿著河面有一塊土丘,背後是廣闊的田野和零星的蔬菜大棚。設計從建築與自然的關聯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讓建築隱於土丘之下,並以流動的內部空間彰顯出自然的神性氣質,塑造樹、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場所。

為了將河畔樹木完好地保留下來,建築平面小心翼翼地避開所有的樹幹位置,它的形狀也像分叉的樹枝一樣伸展在原有樹林之下。依靠南北與沿河面的兩條軸線,建築內部產生出五個分隔而又連續一體的空間。五個“分叉”代表了出入、參佛、飲茶、起居、衛浴五種不同的空間,共同構成漫步式的行為體驗。

佛龕背牆面水,天光與樹影通過佛龕頂部的天窗沿著弧形牆面柔和地灑入室內,渲染佛祖的光輝。休息室與建築其他部分由一個竹庭院分隔,讓起居活動伴隨著一天時光的變化。建築物整體覆土成為土地的延伸,成為樹蔭之下一座可以被使用的“山丘”。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與自然的關係進一步延伸至材料層面。建築牆面與屋頂採用混凝土整體澆築,一次成型。混凝土模板由3公分寬的松木條拼合而成,自然的木紋與豎向的線性肌理被刻印在室內界面。室內地面採用光滑的水磨石材,表面有細細的石子紋路,將外界的自然景色映射進室內。室外地面則由白色鵝卵石漿砌而成,內與外產生觸感的變化。所有門窗均為實木門窗,以體現自然的材料質感。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蘇州禮堂位於陽澄湖畔,是蘇州東部一片新建度假區內的地標性建築,無論是從主幹道還是湖濱的角度,都可以看到醒目的蘇州禮堂。禮堂的建築語言源自項目中出現的相似元素,例如起伏砌築的磚牆和漂浮感的白色建築體——這些元素都在禮堂的設計上得到了更深層的表達。

傳統的磚砌牆經過精妙地分解,產生出不同的高度和層次,相互交織製造出靈動的景觀,引導人們進入建築內部。

白色的立方體建築也同樣採用了特別的處理,建築分為內外兩層。內層是一個簡單的“盒子”,四面都有著不規則的開窗;外層則是一個開孔的摺疊金屬板表皮,有如一層“面紗”。白天,白色盒子在陽光的浸浴下發出柔光,在面紗的籠罩下隱現出輪廓。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晚上,白色盒子變成了一座如明珠般閃爍的燈塔,光經過窗透散出來,向禮堂周圍散發出柔軟的光暈。

夾層的形式有如一個木質百葉圍合而成的“籠子”,籠罩住整片的室內空間。網格分佈的吊燈以及精美的黃銅細節為寧靜樸實的空間增添了更加豐富的質感。定製的木質傢俱和精細的手工也在灰磚、水磨石和混凝土組成的主調中補上了一絲溫度。

原文資料來自各事務所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W*年度設計大獎

Design Award

藝術家味蕾

Tuck In

仪式建筑新作盘点,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一份灵性与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