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人欺世盜名,趙縣令慧眼除惡

洪文縣地處偏僻,雖有幾百戶人家,卻是個很窮的地方。田地貧瘠,收成有限。


十年前有一場大旱,從那以後,旱情雖緩解,但疫病流行,患病者只是腹瀉,倒無生命危險,喝了濟世堂的福壽湯就好了,可是卻往往病情反覆,百姓體弱耽誤了秋收,糧食糟蹋得就更多了。

本來收成就不多,為了治病,很多人便不得不偷偷以糧食私下換銀子買藥,以至於家中口糧也緊張了。唉!糧少就少吃點,還是救命要緊啊。

杜老爺名叫杜仁,從大旱那年開始,常年開施粥場,接濟窮苦人家,百姓們才不至於餓死。人人都說杜老爺宅心仁厚,真是位大善人,要向官府上萬民表,讓朝庭封賞杜老爺。

府衙最近新到任了一位趙縣令,進士出身,勤政節儉,愛民如子。察訪民情時,趙縣令得知百姓呼聲,便將此事放在了心上。

這一日,趙縣令帶了兩個隨身僕人,打扮成過往客商,來到杜家的施粥場。

粥場放著十幾口大鍋,人人都可以領粥,有些人明明家有餘糧,也來佔便宜混領,不過,只要鍋裡還有,就不限量。真是一片祥和啊!

趙縣令在路邊站定,看到領粥的人很多,饑民們也不必回家,蹲在路邊就喝。

“還挺香啊!"聞到粥味,趙縣令低語了一聲。

僕人笑道:“那是,杜善人這雜糧粥放的都是新米啊!老爺,這回您親眼所見,可得向州府給杜善人請功了吧?不怕您怪罪,前任縣令大人歲數大,膽小嘴懶,小的們提了多次,他也沒往心裡去。”

趙縣令微微一笑:“哦,我自有安排。”

三天以後,又是施粥時辰,官差突然闖入粥場,暫停施粥,趙縣令在現場升堂,他面沉似水,吩咐一聲:“帶杜仁。”

杜仁被衙差帶來,滿臉疑惑:“老爺,這是為何?"

趙縣令怒喝:“大膽杜仁,我已請州府忤作驗明,你在粥中摻入巴豆,施給百姓,還不從實招來,想試試本老爺的刑罰嗎?

杜仁一聽,當即大驚失色,慌忙跪倒,招供了實情。

原來,十年前大旱,饑民無數,前任縣令強令杜仁施粥賑濟黎民。那杜仁心疼銀兩,便與自家濟世堂夥計商量出了損招,在粥中加入巴豆,百姓腹瀉,再賣給他們福壽湯。

杜仁財大勢大,本地郎中都不敢說實情,有百姓問診,一律開方福壽湯。那福壽湯不過是常見的黃連汁,卻要半吊錢一碗。十年以來,百姓連年受苦,卻還感念“善人”之恩,杜仁大發不義之財。

縣衙差官不是被杜仁買通,便是畏懼權勢,前任縣令年老不想得罪鄉紳,明知粥中有異,但杜仁每次加入巴豆用量有度,吃不死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但也絕不敢為杜仁請功。

趙縣令飽讀詩書,通曉藥理,一聞粥味,便明白了一切,他不動聲色,上報州府,三日來終於查明瞭一切。

“以偽善做惡,罪無可恕,本官已得州府明令,斬立決!”趙縣令說罷,杜仁立即被差官押赴刑場斬首。

“杜善人"伏法後,“疫病”自然也不藥而癒,趙縣令盡抄杜仁家產,返給眾人,百姓們從此過上了安寧日子。

列位看官,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古今為善者雖眾,亦不乏欺世盜名,以善作惡之輩,實乃可恨之極。早安君言,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一切自有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