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午時三刻,古代一刻到底多長時間!

古時候的人們除了用圭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

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漏刻”中的“漏”指漏壺;“刻”指刻箭。漏刻是一種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計時器,它可以用來計時、守時,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氣變化的限制。

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最早的漏壺很簡單,就是一把帶提樑的壺,在壺的下邊留一小孔,箭稈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麼時間。經過人們不斷改進,漏刻的結構日臻完善。中國目前現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計時漏刻,是元代所造,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由四個漏壺組成,安放在階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層的漏壺叫做日壺,第二層的叫做月壺,第三層的叫做星壺,最下層的叫做受水壺。日、月、星壺的下部都有一個滴水龍頭,水依次沿龍頭下滴。在受水壺銅蓋中央,插著一把固定的銅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時,共十二時辰。另外還有一個木質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緊靠銅尺,指向時辰刻度。

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我國古代用日晷把一晝夜分成十二份以十二地支命名這就成了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再配以漏刻計時把每個時辰分成八份這就形成了八刻。

三國到唐是以“時辰+刻度”來表達時間,如:申五刻,意思就是申時後第五刻。

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即每個時辰分成初、正,如:子時包含子初子正兩個時間段,這就和現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個意思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說文》:“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約當日12點45分。

午時三刻!古時一刻到底多長?

而現如今隨著西方機械鐘錶的傳入配以清代以後的一日96刻都以一小時四刻每刻15分鐘計,方便又準確。

不過漏刻在中國古代計時中功不可沒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鐘錶傳入並在中國推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