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你開始思考,哲學就派上了用場

II

放開“自我”

我們都知道學哲學不可能忽略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最大的特色就是造成了在教育上的一種反詰法。

就是聽到別人談到什麼樣的概念,你就要問他,請他清楚地定義他所謂的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

譬如說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恐懼,你就跟他商量、跟他討論,請他說明所謂的“恐懼”是什麼,他現在面臨的恐懼是由外而來,還是由內而發,還是兩者配合之後造成的一種狀況?

事實上,人活在世界上,你只要開始思考,情緒的干擾就自動降低;就好像你心裡有很多問題,你說出來之後就好過多了。

所以我們做哲學諮商的時候,除了傾聽之外,還要能夠找對問題,在適當的概念上,請別人加以定義。

因為通常我們都會在一些模糊的觀念裡面,產生不必要的困擾。

譬如一個人說他覺得自己很委屈,那麼我們就可以請他說明什麼叫做委屈。

這個世界上難道只有他一個人受委屈嗎?

很多人都受委屈了。

那最大的委屈,譬如說你看到孔子55歲以後周遊列國,被人家嘲笑說是喪家狗,但是孔子自己認為自己在順從天命,那麼他不委屈嗎?

蘇格拉底活到70歲,被冤枉,還被判了死刑。

耶穌活了33歲,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

換句話說,你所知道的這些人,他們各方面都顯得比較特殊,照樣受委屈。

所以受委屈、被別人誤會、讓你覺得恐懼這些,是人生的正常的現象。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設法分析:給你委屈的是誰?

這個人跟你什麼關係?

他為什麼要給你委屈?

有時候是言者無心而聽者有意。

說話的人不知道會傷害人,但是聽到的人覺得自己好像是受委屈了。

或是說他在發洩情緒,他的情緒激動的時候,把我當發洩的對象;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真的錯了。

所以重要的是,我設法要把“自我”這個焦點放開。

所謂“把焦點從自我身上放開”是說什麼呢?

譬如,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這不是針對我一個人,才有這樣特殊的感受。

而另一方面,你再把時間拉長。

譬如說,你想到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等將來老的時候或是生命到終點的時候,你對於今天所遭受的委屈,還會有一樣的感受嗎?

或是說這一切是一些考驗,它的目的是要讓你更進一步地謹言慎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因為我到最後只能改變我自己,我沒有辦法改變其他任何人,我要對自己負責,而讓別人為他自己去負他的責任。

所以對於別人所造成的我的情緒困擾,我實在不用太在意。

所以,這是反詰法;

但裡面也用到了歸納法。

譬如說,別人都這樣,舉很多例子來說明天下沒有公平的事。

也用到了演繹法,譬如說你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做委屈,定義之後你就可以加以應用。

同時也用到辯證法,譬如說強調人是會變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今天我們是什麼樣的年紀、什麼樣的處境,受到委屈,那將來呢?

哪一天我們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更好的位置上,我們會讓別人也受這樣的委屈嗎?

所以在這種正反合不斷辯證的過程裡面,你從正面看,你從另一面看。

譬如說,我們從小是父母的子女,我們現在是子女的父母,這不是每一個方位、每一個角度都經驗到了嗎?

你為什麼不換一個角度、換一個位置來看?

對於你現在的處境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了。

II哲學諮商

但是,既然講到哲學諮商,當然不是那麼單純的,用反詰法跟別人對話,好像聊天一樣就把問題解決了。

一般人都比較容易去接受一些大人物的觀念,甚至偉大經典裡面的觀念。

我想到一件事,在1986年的時候,我到美國參加一個有關宗教方面的會議。

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我這一組裡面有一位年紀約40歲左右的女士,我當時年紀比她輕一點。

她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提到,她是一個教主。

我聽了非常驚訝,一位40歲的女性變成教主,我問她怎麼回事。

她說她住在美國南方的德州,在她們村裡面,只有她一個人念過大學,所以她畢業之後回到家鄉。

一到禮拜天,村裡面的人就說,禮拜天到了,我們這裡也沒有什麼教堂或牧師、神父,能不能請你給我們開導開導?

這位女士說,好吧,反正禮拜天嘛。

她就開始找一間教室,很多人就來聽了。

她說她桌上放三本書:第一本《聖經》,第二本《易經》,第三本《道德經》。

我簡直不敢相信,她用了三本經典,兩本是中國的,《易經》和《道德經》。

因為她念大學的時候修過這方面的課程,稍有認識。

後來就把這個拿來作為她介紹人生道理的時候重要的參考。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有它的道理: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你桌上擺本《易經》或是《道德經》,當然它都有英文的翻譯。

你念兩句的話,這些老百姓就會覺得這個話是東方的古代的聖人所說的,他馬上就覺得很有道理。

他以這個作為普遍的標準,再把個人特別的遭遇拉上去,從那邊來看的話,很容易就消解掉他當下的困擾。

為什麼?

因為他發現他這個困擾是普遍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早就有這樣的情況了,而別人所給的教訓是有針對性的。

所以我們把哲學諮商用在具體的操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對許多哲學家的言行表現,尤其是他們在理論上一些重要的關鍵都要先了解。

這樣跟別人在進行探討的時候,更容易讓別人想得通。

另一方面,除了澄清概念之外,還有設定判準。

譬如說,一個人有這樣的一種情緒的反應,你就要問他,你來自於什麼樣的概念?

澄清了之後你再進一步討論,你對這個事情的判斷的標準是怎麼來的?

你為什麼覺得怎麼樣叫公平?

怎麼樣叫做委屈?

怎麼樣叫做被人家背叛、辜負?

或是怎麼樣叫做孝順或是不孝?

標準是誰定的?為什麼這樣定?

你瞭解了之後就知道,原來這個時候我應該慢慢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人在做判斷的時候,他需要一個價值的標準,這個時候就透過設定判準來作為一個說明。當然,說到判準有很多的考慮。

譬如最簡單的,你快樂嗎?幸福嗎?

像快樂、幸福這樣的詞,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的標準,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要有自己的價值觀。

否則你如果用別人的標準的話,你恐怕永遠達不到,達到之後恐怕是一場誤會。

那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在澄清概念之後,你要設定判準。

而最難的、到哲學諮商的最高層次就是要建構系統,建構系統等於是我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觀。

哲學叫做愛智慧,智慧一定是完整而根本的,包括一個人整個的生命,從生到結束都在內,有一個完整的理解,這樣才能夠給自己的人生以意義。

所以在進行哲學諮商的時候,我們不要著急。

通常來說的話,它在沉思冥想方面有非常豐富的材料。

我們從前面舉例所說的那位美國女士就知道,她善於使用東方的古代的經典。

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學西方哲學我們也發現,很多同學跟我一樣,對於西方人所提出來的某些觀念,他覺得值得進一步去思考,好像他們有他們的不同的時空背景,但說出來的話也能切中我們內心裡面的某些深層的願望。

就是我們對於宇宙、對於人生、對於許多事情的判斷,確實換了一副眼鏡,看得更為清楚而明確,至少跟我們自己的可以互相對照。

所以我們在課程裡面常常提到中國、西方的對照,儒家、道家如何跟西方可以互相來相比。

II開始思考

基本上,一個人只要願意開始思考,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因為思考是讓一個人退一步,不但是不要再被動地受情緒干擾,反而要採取主動,認真地、主動地去想:我面對這個情況,應該如何?

事實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你今天所遇到的不管多麼樣的複雜糾結,甚至你覺得可怕的、恐懼的,基本上都有人遭遇過,甚至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困擾裡面才能讓你產生覺悟的力量,也就是佛教所說的“離開煩惱,沒有菩提”。

菩提就是智慧。

所以不要害怕這些煩惱、這些困擾,但是我們在裡面要記得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

而建構系統的時候是特別不容易的,因為它會要求你找到一個完整而根本的理解,最後可能就牽涉到宇宙萬物的來源與歸宿的問題,人生的根本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介紹西方哲學的時候,最後一週會就西方人所謂的“永恆哲學”來做進一步的探討。

其實永恆哲學對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需要,只不過能不能建構起來,那就要看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得了。

最後我們還是要強調一點,所謂的哲學諮商並不是說只是跟別人對話,好像是我反應比較快一點,我說話比較能夠引經據典,不是如此而已。

基本上是我要對西方某幾位哲學名家的思想有完整的認識,然後讓這個哲學家來代替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和挑戰,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解。否則如果只靠個人一種隨性似的、即席似的反應的話,其實效果是很有限的。

所以如果說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對於像從蘇格拉底到斯賓諾莎這些哲學家,每一個人的思想有一些關鍵點,我們常常把它們當作一些格言來說明,同學們大概都可以掌握住的。

把這個作為焦點的話,等於是把這個人帶入到這個哲學家的整個思想系統裡面,他的瞭解、體驗一定更為深刻。

一旦你开始思考,哲学就派上了用场

訪談錄系列文章:

傅佩榮訪談錄No.1:穿越迷霧的省思

傅佩榮訪談錄No.2:尋找心靈的歸處

傅佩榮訪談錄No.3: 活在當下的意義

傅佩榮訪談錄No.4:用真誠安頓生命

傅佩榮訪談錄No.5:國學需要返本開新

一旦你开始思考,哲学就派上了用场

點擊文末右下角的 “好看” 加速文章更新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