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登龙桥

“又一里,过接龙桥。叠石塘中,以通南北,乃堤而非桥也。于是居聚连络。又西一里,由贵县东门抵南门。”-----《徐霞客游记》‍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正是通过登龙桥进入贵县内城。当时的登龙桥称作接龙桥,是垒石于塘中,是东湖各大小水塘的堤坝而非桥梁。据此,登龙桥的前身-接龙桥最迟已于明代晚期出现,是连接东湖与内城的南北通道。‍

记忆中的登龙桥

说起登龙桥,不少老贵县就会想起曾经屹立在东湖东南岸边岸堤的那座风雨亭。随着东湖周边的居民建房,尽管昔日的登龙桥已被自建房淹没,但登龙桥这个名字却伴随着贵港城市发展而继续存在。‍

登龙桥村是贵港市区的城中村,是因村中的门楼而得名。这就是登龙桥门楼。而本地的不少居民表现了对历史文化遗存惊人的漠视,登龙桥亭破败不堪,陈句书写的“东湖”“梁孝子里”碑刻乱弃于湖边烂泥及村边地上。村中的环境也是破落不堪,破垣残壁随处可见。

登龙桥,清雍正年间始建,用青白石砌成,横亘于湖之南北,长约90米,宽3.5米,状如水上蛟龙,连接登龙桥村,故称登龙桥。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1990年又重修,原立于桥头的《东湖》碑刻2003年在对岸发现。

登龙桥中间建有通道凉亭一座,旧有“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碑刻联句。遥想当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时路此地、在东井井沿上题“东湖”二字,后东井被塞、井水泛滥,东坡题字遂淹没于水下。让人十分遗憾也。清乾隆年间,知县石崇先在南北桥门上各书“登龙胜迹”和“东井名区”题额。登龙桥建成,成为当地兵家必争之地。1861年6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贵县,重兵把守登龙桥,令前堵后追清兵望而生畏。太平天国后期,大成国建章王黄鼎凤多次攻占贵县,也每次重兵把守登龙桥,以桥作咽喉,15年间,先后杀死前来围攻的清朝知州、知县、总兵、团总等官兵数以千计。

记忆中的登龙桥

历史的风烟散去,登龙桥依然无言地横亘在东湖上,它见证了东湖的兴衰,纪录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桥上漫步,不禁让人感触多多,现在整治东湖是时候了,复兴东湖文化是时候了。如今的登龙桥已经淹没在自建房中,为什么城市象征的古迹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