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環境下的“共享停車”,還遙遠嗎?

近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特別是隨著私家車比重日漸加大,停車難問題凸顯。尤其在不少城區,“開車5分鐘,停車半小時”已經是常態,大部分老小區居民下班回家難找停車位也成了一大痛點。與此同時,城區“嚴管路段”增多,城管部門重拳整治機動車輛違規停車問題。

停車是剛需,也是政府著力在解決的民生問題。在花費大量社會資源建設新停車場之前,實際上解決停車問題有更省力、省成本的方式,就是盤活現有車位資源。盤活現有車位的方法有兩種,1、空餘車位倒流 2、錯峰停車。

小區與商業區停車高峰是錯開的,也就是說,上班時間小區裡的車輛會被開到寫字樓、企事業單位等商業區。下班時間,商業區寫字樓的上班族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將車開回小區。這就導致了,上班時間小區存在大量空置車位,而商業區爆滿,下班時間反之。

為了解決碎片化信息不平等,盤活現有停車場資源,物聯網智慧停車項目應運而生。

例如江蘇太倉市的“共享停車”項目,就是這樣的業務流程:用戶通過APP和公眾平臺查找附近空閒車位,快速找到停車位,取車時在線無感支付,即可收到停車記錄和賬單明細。

物聯網環境下的“共享停車”,還遙遠嗎?

原理是每個停車位內都安裝了地磁感應裝置,它可以鎖定車輛駛入、駛離時間,並傳輸到後臺管理系統,從而獲得空餘車位數量,實現誘導停車。地磁裝置中嵌入了基於NB-IoT的通訊模塊,通過運營商NB網絡進行通訊傳輸,利用窄帶物聯網技術低功耗、覆蓋廣、低成本、大規模連接等特點,可以大範圍對停車場進行改造。

除了地磁設備外,這套技術還包括AI視頻識別,對車牌號等信息進行記錄,生成訂單和車輛信息大數據。同時在用戶端通過APP進行管理,無感支付,讓停車問題不再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