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的考古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淅川倉房下寺一號墓鬥克黃墓出土的鬥克黃之升 圖

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與成語“狼子野心”的由來有關的鬥克黃之壺圖

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淅川倉房下寺子庚墓出土王子午鼎 圖

克黃之升與壺揭開子庚墓為何葬於淅川倉房下寺之謎 無關楚國丹陽

淅川倉房下寺子庚墓出土青銅禁 圖

1990年因河南淅川倉房下寺和尚嶺400米內出土了“克黃之升鼎”和“王子午鼎”等能證明楚國箴尹鬥克黃和楚國令尹子庚身份的克黃墓和子庚墓,轟動考古界。根據淅川所出土的這些楚國貴族墓群,專家推斷認為不可能是官僚封地,推論淅川順陽川是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楚國始都在龍城。

因為自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熊繹五十里楚國丹陽,到楚莊王及楚康王時代公元前613-公元前552年,楚國已經走過了429-483快五百年了。專家僅憑淅川出土四百多年後的楚箴尹克黃和令尹子庚墓,就論定“楚國丹陽”顯然證據嚴重不足過於武斷?即是兩座楚王墓也難論定楚國丹陽?專家的任何考古學說都需要眾多符合歷史的證據支撐。

根據出土文物論定淅川克黃墓和子庚墓是可以,要論定楚國始都丹陽在淅川,專家必須拿出淅川倉房下寺不是鄀國的證據,拿出淅川倉房符合楚國丹陽、符合八百年楚國的歷史的系列證據?所以“楚國丹陽淅川說”一出即引起楚文化研究者及學術界的嚴重質疑?臥馬先生就非常懷疑“楚國丹陽”怎麼能跑到鄀國的淅川之地去?

臥馬先生經過對從淅川出土的“克黃之升”和鬥克黃的鬥氏家族、清華簡《楚居》、淅川倉房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後發現,古屬鄀國的淅川倉房,有鬥氏封地“鬥邑”的可能?

克黃是楚令尹鬥班之子,令尹斗子文之孫。鬥克黃之名,是因為其父鬥班,在公元前649年,在其父斗子文率領的討伐黃國的大軍中擔任前軍統帥,首先乘其不備消滅了駐守在光山大營的黃國軍隊,後又在楚將成得臣率兵和駐守在羅山的黃國軍隊戰鬥時,乘機率領三千人馬,襲取了黃國在羅山的大營。第二年,又參加了掃滅黃國的戰役。正當他們父子掃滅黃國的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關鍵時刻,鬥班夫人生下一個男嬰,為了慶祝他們滅黃的勝利,成王賜名鬥克黃的。

克黃還有一個箴尹鬥克黃的楚國要職。箴尹是楚國的諫官,關於鬥克黃做箴尹還有段很感動人的歷史佳話。

鬥克黃有個弟弟叫斗子良,在楚國當司馬,生個兒子叫越椒。子文看到侄子越椒後,大吃一驚,急忙找來子良,告訴他:“越椒這個孩子千萬不可留。他啼哭的聲音像狼嚎,長大以後必然是我們的禍害。諺語說:狼崽雖小,卻有兇惡的本性。’這是條狼啊,快拿定主意把他殺了。子良聽了這番話,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過了好一陣,才斷斷續續地說:我是、是他的親生父親,怎能忍心親手殺、殺了他呢?”這就是成語“狼子野心”的由來。子文一再勸說,子良終不肯聽從。子文對此事十分憂慮,在他臨死的時候,把親信們叫到跟前告誡說:千萬不能讓越椒掌權。一旦他得勢,你們就趕快逃命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斗子文死後,他的兒子鬥般當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親做了司馬。公元前626年,越椒為奪取令尹職位,百般討好穆王,說盡鬥般的壞話。楚穆王聽信了讒言,讓越椒當了令尹。後來越椒趁楚穆王死後作亂,掌權後即殺害了鬥般和子文生前的親信。楚莊王即位後,鬥越椒叛亂被誅,鬥氏遭滅族,唯有鬥般之子鬥克黃出使齊國未歸。鬥克黃在歸國途中已知鬥越椒叛亂被誅鬥氏遭滅族之事,有人勸克黃不要回國以防不測。克黃以國事為重,毅然回國覆命。楚莊王嘆道:克黃死不逃刑,乃忠臣也!念其祖父斗子文治楚有功,就赦免了克黃,使鬥克黃復其所,改名曰“生”,是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這時距封五十里楚國丹陽,已427年,按照自然生活規律鬥克黃死葬則更晚。

從出土克黃之升鼎的克黃墓及斗子文氏族滅族歷史,就算從楚武王時的鬥氏始祖鬥伯比算起,鬥氏的歷史也晚於楚立國三百多年,都沒法講通。

當釐清鬥氏始祖鬥伯比與鬥克黃的爺爺鬥榖於菟斗子文的世襲關係,終於弄清楚箴尹鬥克黃為什麼會葬於淅川下寺了?

鬥伯比,是公元前2700年前楚國第十九任國君楚若敖熊儀娶鄖國國君之女所生,鬥伯比初叫比伯。若敖死後,比伯與母生活在鄖國,後比伯與鄖君的另一個鄖女戀愛並生下一子,比伯之母以為傷風敗俗將此子棄於“夢中”即被後人所稱的“雲夢”(存疑)。遺棄於草澤中的孩子啼哭聲引來一隻正在覓食的母虎,它一口銜起這個嬰兒到巖下準備美食一餐。正當母虎張開血盆大口時,這個嬰兒突然大聲地哭了起來,此時不知是老虎母性的感覺,還是其它什麼原故居然讓嬰兒吮吸起自己的乳汁。這個棄嬰就成為了一個“虎孩”,後來被鄖國國君鄖子出獵時發現而抱回鞠養,並將他撫養長大成人。這個虎孩就是鬥伯比之子也叫鬥谷於菟的楚國令尹斗子文。

鄖國國君比雲夫人開明,成全了鄖女與比伯的婚姻,後來比伯為楚武王執政大夫,輔佐楚武王開拓千里疆土功勳卓著,被封於“鬥地”,後人以鬥為氏,呼比伯為“鬥伯比”。有說鬥伯比的鬥邑封地在鄖西,具體位置不詳?至今沒人知道鬥伯比的鬥邑封地在哪兒?

把鬥邑封地與相隔四代的鬥氏家族,與楚莊王因忠赦免克黃使復其所、與鬥克黃墓葬地及淅川倉房的地理位置,發現鬥克黃墓與鬥邑有關聯?

古絞國地在鄖縣與丹江口之間。公元前700年楚武王與屈瑕征伐絞國,是問責絞侯與鄖國(今鄖縣)合謀襲楚之罪(--據《春秋左氏傳》。絞國在今鄖縣西北,丹江口市習家店的左絞村下絞村等地名及出土文物證明絞國地望。

古鄖國今鄖縣地臨絞國丹江口市,鄖縣與克黃墓直線距離35公里。而丹江口的絞國與克黃墓僅30公里。鄖縣與丹江口的地理位置與絞國與鄖國合謀攻楚的歷史發生地相符。

淅川下寺的倉房鎮處丹水西岸,在902米高的秦嶺餘脈十步山下縱橫十五公里間獨立範圍,是楚長城外秦鄀之邊三不管地帶。是楚武王滅絞後封功臣鬥伯比於鬥邑的理想封地。

清華簡《楚居》載:“若敖酓義徙居鄀,至焚冒酓帥自鄀徙居焚”,說明楚若敖熊儀,早在公元前791-公元前764年的27年裡就居住在鄀地,楚武王封鬥伯比於先王所居的鄀地淅川倉房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所以從楚若敖熊儀居鄀、楚武王熊通伐鄀、楚武王封鬥伯比於鬥邑、楚莊王熊呂赦免鬥克黃使復其所、鬥克黃墓葬於淅川倉房下寺系列證據,形成與鬥氏有關的一個完整證據鏈條,證明淅川倉房鎮這塊幾乎獨立的鄀地,應為鬥伯比或鬥氏的封地鬥邑。

淅川的克黃之升鼎,能證明是楚箴尹鬥克黃之墓外,也能輔助證明鬥邑封地變遷史及楚若敖熊儀居鄀的楚王居住地在淅川倉房鎮。另外,歷史上關於楚莊王因為鬥克黃之忠赦免克黃不死,才使鬥克黃保命復其所,符合鬥克黃墓葬地葬於及淅川倉房的歷史。遭遇滅族重大變故的鬥氏家族雖然保住鬥克黃,但鬥氏之祖的鬥邑封地肯定保不住,所以被楚莊王收回的鬥邑封地有可能改封楚莊王之弟令尹子庚的可能?試想:與鬥克黃並非同族的令尹子庚,位高權重,死後一定葬於其家族封地無疑。這樣“鬥氏滅族後改封令尹子庚”的“新封地說”,就能夠清楚準確合理的解釋和徹底揭開“令尹子庚墓”為什麼會葬於“鬥克黃之墓”地400米範圍的歷史謎團,基本真實的還原這段鬥氏滅族改封的楚國曆史變遷了。

參看考古專家推論:

王子午墓葬的發現,引起了業界的大討論,並形成了“歸宗說”、“封地說”。“歸宗說”認為,下寺所在的順陽川就是歷史上的龍城——丹陽城,是楚國最早的都城。楚國令尹王子午死後葬在這裡的原因就是意在歸宗。“封地說”則認為,這裡可能是王子午的封地,死後葬於封地,符合常理。

但隨著一個又一個楚國王侯墓葬,特別是一個叫“克黃”的人的墓葬被髮掘,王子午“歸宗”一說才被絕大多數專家認可。

1990年2月,河南文物考古隊又在淅川縣倉房鎮的和尚嶺、徐家嶺墓地實施文物搶救性發掘,並再次發掘出了帶銘文的楚國青銅鼎。銘文有“克黃之升”和“克黃之壺”等字。據專家講,“之升”表明這個鼎是升鼎,那麼“克黃”是誰呢?據《左傳》記載,當時有一個叫箴尹克黃的人。“箴尹”即為諫官,而這個官名叫克黃。

克黃與“王子午”都是楚國高級貴族,均擔任過重要官職,他們的墓葬相距不過區區400米!如此之多的楚國貴族之墓出現在這裡又說明了什麼呢?王子午去世的公元前559年,楚國國都已遷至郢都很久了。但這裡由於埋葬瞭如此多的楚國貴族,因此,這裡也不是哪一個官僚的封地。專家推斷,楚國貴族墓群所在的順陽川即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龍城,即楚國始都。

關於楚國丹陽,一直以來有是“楚國丹陽城”與“楚國丹陽地”之爭,存在很嚴重的誤區。

清華簡《楚居》及《左傳》、《史記》等楚國遷郢的歷史都充分證明,楚國營建郢都城的歷史,最早始於楚武王楚文王時期,所以部分考古專家的“楚國丹陽城”之說沒有確切的歷史依據。楚國曆史證明楚國丹陽封國四百多年後的淅川倉房下寺出土的關於箴尹鬥克黃和令尹子庚的升壺鼎禁等青銅器,只能證明為子庚之墓和鬥克黃墓或佐證鬥邑封地。不管哪個文物考古專家和史學專家不管怎麼考古不管怎麼論證,都不可能僅用明確是箴尹鬥克黃墓令尹子庚墓的文物證據去張冠李戴南轅北轍的證明根本扯不上的“楚國丹陽”?

2018.10.23 文字考古學

有興趣的朋友可搜索參看臥馬先生關於鬥克黃墓子庚墓與楚國丹陽的系列考論文章:

出土子庚墓的淅川與楚國丹陽無關考論 圖

淅川克黃之升子庚墓 證明不了“楚國丹陽” 圖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考察湖北臥馬先生髮現老河口楚方城下丹水之北五十里楚國丹陽四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