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唐太宗只活了52歲,我今年快要滿63歲,他短短一生驚天動地,而我的63年一生“蹉跎”,先父給我取名“戴建業”,想想自己的這個響噹噹的大名,再想想唐太宗蓋世的功業,我真想偷偷換一個名字。我一輩子很少崇拜誰,可唐太宗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他讓我仰慕的倒不是那一國之尊的帝位,而是他那赫赫戰功,那巍巍大業,那烈烈操守,特別是他那大海似的寬廣胸懷,那神一般的高度自律。普通人哪怕擁有其中任何一項,也足以讓人十分佩服,而他樣樣都已完備,誰還能不對他高山仰止?功業、才華、膽略、愛情,更不用說權勢、金錢……男人夢中想要的一切,李世民哪一樣沒有實現?

好在唐太宗也是人,他也要過民族節日——除夕,他在除夕之夜也同樣守歲。下面這首《守歲》作於貞觀年間,它讓我們能一睹皇帝守歲的情景——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首聯中的“暮景”指夕陽餘暉,“芳殿”“綺宮”指帝都宮苑,“麗”是把形容詞作使動詞來用,意思是“使……更加美麗”。這兩句交代除夕來臨前的宮中景象:夕陽餘暉斜照在富麗的宮殿上,給宮苑抹上了一層紅彤彤暖融融的色調,除夕的喜慶氣氛把華麗的宮殿裝點得更加美麗。“年華”“暮景”與“芳殿”“綺宮”,自然景象與宮殿建築相映生輝。

頷聯“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緊承第二句的“年華”,寫除夕正值冬去春來,隨著冬雪的消融,嚴寒逐漸遠去,撲面而來的和煦春風,給巍峨的皇宮帶來暖暖春意。正如大臣必須早朝一樣,春天好像也要先到皇宮報到,真個是皇宮一年春來早! “寒辭去冬雪”照字面上順序說,“寒”辭去了“冬雪”,“暖帶入春風”的字面意思,是說暖氣帶入了春風。這有點像小孩說話,聽起來顛三倒四的。詩人的大意其實是說,除夕辭去了冬雪的嚴寒,春風給宮殿帶來了春天的溫暖。作者為什麼要顛倒正常語序呢?首先當然是為了押韻的需要,這首詩押東韻,不得不把“春風”調到句尾。其次是追求語言的生新奇崛,這種新奇的語言與除夕的新春氣象十分和諧。通過顛倒語序或扭曲詞性,有意與日常語言拉開距離,西方新批評派將這種做法稱之為“語言的陌生化”。

頸聯“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階”指宮殿前的石階,“馥”指瀰漫四周的香氣,“舒”在此處指梅花舒展或綻放,“梅素”指盛開的白梅。“盤花”有的說是指各種擺放精巧的供品,有的說是指點蠟燭的花盤。這兩句是說梅花綻放送來沁人香氣,宮苑四周都張燈結綵,白梅紅燭烘托出濃重的節日喜慶。梅素與燭紅相間,自然與人工相配,既有白梅的素雅,又有紅燭的濃豔,處處都洋溢著除夕節日的氣氛。

尾聯“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回扣題目“守歲”,古人把這種寫法稱為“切題”。李世民的人生堪稱“完美”,他幾乎是我國曆史上最被人愛戴的君主,貞觀之際他又正處於人生的頂峰,回首“故歲”了無遺憾,展望“新歲”更為輝煌,不管是送走“故歲”,還是迎來“新歲”,他只有喜悅而沒有愁容。“歡”既指他歡慶佳節的行為,也指他在佳節的歡樂心境。“共歡”是由己而及人,由宮廷而廣被天下,在送舊迎新的除夕之夜與民同樂。“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因為道出了除夕的特點,又寫出了守歲的心情,早已成為詠除夕詩的名句。

這首詩大體上屬於除夕的應景之作,但唐太宗絕沒有隨便應付。從頷聯的顛倒語序,從“麗綺宮”的扭曲詞性,從“辭”、“帶”、“舒”、“卷”的遣詞造句,我們不難想見作者的良苦用心。章法上先用“暮景”“年華”“芳殿”“綺宮”“春風”“梅素”“紅燭”等意象,把除夕的皇宮寫得金碧輝煌,把除夕的節日氛圍寫得暖融融喜洋洋,最後自然逗出了“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名句,由除夕節日的喜慶情景,引出除夕節日的歡樂心情,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結構上更是環環相扣。色彩富豔而不豔俗,詩境極其壯麗而絕不俗氣,境界既非常“大氣”,情調又充滿了喜氣,它不失為歌詠除夕的佳作,結尾兩句更被人廣為傳誦。在這個一刻值千金的除夕之夜,讓五湖四海的華人一起同唱——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讀唐太宗的《守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