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大學全線告急,今天的男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男主人公宋運輝的形象備受推崇,劇中的宋運輝聰明、勇敢、正直、堅強、孝順、心懷夢想且胸有大義,不正是中國家長夢寐以求的“完美兒子”模板?

坐在電視機前的我不禁想說:生子當如宋運輝。

從小學到大學全線告急,今天的男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那個時代,校園還是男孩的天下,可是今天的校園早已今非昔比,女生的成績與表現越來越搶眼,男生的綜合實力卻越來越讓人憂慮。

1、小學和初中,男生就已經掉隊了

2012年上海市的一項調查發現:男生弱化現象嚴重。該調查在上海市中心城區、近郊和遠郊共抽取了7所學校,對其中21個小學班級、24個初中班級的全體1500多名同學進行了調查,結果讓人感到不安:女生各科成績分數都好於男生;女生比男生更願意追求高學歷。

對廣東省301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發現:在這些教師所帶的班級中,最近一次本學科考試成績排在前10名的學生中,女生顯著多於男生,後10名的學生中,男生顯著多於女生;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成績在班級中位於前25%的學生人數,女生也顯著多於男生,後25%的學生人數,男生顯著多於女生;班隊幹部中,女生的人數顯著多於男生;三好學生的人數,女生也比男生多。

大量客觀的資料和事實告訴我們,男孩在學業上真的落後了,而且還是大幅落後,不是某一方面的落後,而是整體性的落後。這確實應該立即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因為學業對學齡階段的男孩子極為重要。

2、高中,男生“雄風不再”

從高考狀元和高中會考成績來看,傳統上男生佔有優勢的高中也已經雄風不在。

2000年,北京大學錄取的狀元中,女生佔55.9%,2001年狀元女生佔65.6%;

2002年,北京大學錄取的36名文科狀元中,女生28位;8名理科狀元,男女各半;

在北京市和上海市,從2006-2008連續三年的文、理科狀元均為女生;

在重慶市,自2000-2008年連續9年的19名高考狀元中,僅有4名是男生。

理科通常被認為是男生佔優勢的領域,但高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女生狀元則相應地由13.9%增長到40.0%。

從小學到大學全線告急,今天的男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1999-2008年全國高考狀元男女比例

女生的優勢科目是男生的兩倍,除了在傳統的文科(語文、英語、政治、歷史)上女生成績顯著高於男生以外,在數學和生物這兩門男生的傳統強項上,女生得分也顯著高於男生。男生佔優勢的科目只剩下3門,即物理、化學和地理,而女生佔優勢的科目卻多達6門:政治、語文、數學、生物、歷史和英語。從數量上看,女生的優勢科目是男生的兩倍。

3、大學,女生表現更出色

國家獎學金絕對“陰盛陽衰”。獎學金是對大學生在校表現的綜合評定,學習成績是其決定因素。國家獎學金是最高水平的大學生獎學金,除8000元高額獎金之外,更是一份難得的榮譽。男生的表現怎麼樣呢?

從小學到大學全線告急,今天的男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男女大學生獲國家獎學金人數

從圖中可以看出,男生在獲得國家獎學金比例上具有“壓倒性”的劣勢,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獎學金比例反映的是學業“質量”指標,那麼,在校大學生人數可以被看作是學業“數量”指標。教育部官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大學新生的男女比例為45:55,大學校園裡女生的數量正穩定的增加,女碩士、女博士所佔比例也在持續上升之中。

從小學到大學全線告急,今天的男孩究竟差在哪裡了?

女碩士生所佔比例變化(%)

這樣的事實,讓我們感到憂慮。究其原因,主要是錯誤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不當的流行文化三大主因誤導了當代的男孩子,使他們陷入了成長的泥沼而難以自拔。

美國學者戴安娜 · 麥吉尼斯博士一針見血的指出:教育簡直就是專門與男生的天資和傾向做對的“陰謀詭計”。

一個教育體制的好壞要看它是否有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潛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故事:惡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張床,他守在路口,見到行人就把他們抓來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長就用斧子砍去腳,短了就拉長,以便讓其符合床的標準。與之類似,中國古代也有一個成語叫做“削足適履”。

現行的教育體制,尤其是應試教育就像這張“床”,拿同一個標準去評價所有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的學校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考試和統一的評價來要求每一位學生。已故的前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

偏偏,在現實中學校和家長都輕忽以下這些問題:

1、忽視男孩發展落後與女孩的事實

眾多研究表明,從出生時,男孩的生理發展就落後與女孩,一名剛出生的女嬰的身體機能和一名出生6個星期的男嬰不相上下;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男孩的大腦發育總體上落後於女孩,有研究指出: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只能達到三歲半女孩的水平。

所以,讓男孩早上學可能是災難性的選擇,父母們往往希望孩子儘早入學以求搶佔先機,同時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撥萃,超過同齡人,卻很少考慮孩子本身發展的可能性。我特別想提醒大家的是,讓男孩子早入學,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培養成超常兒童,這對他們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其結果很可能是悲劇。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從上學的那一天起,男孩子在讀寫能力發育商就比女孩晚許多。當滿懷望子成龍熱望的父母們把寶貝送進學校,往往會得到一個難以相信的結果,兒子怎麼什麼都不如別人,居然還成了問題兒童!在小學裡,絕對是女孩的天下,她們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深受老師喜愛,所以班幹部幾乎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即使是與男生髮生衝突,發育領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

男生不如女生,在小學和中學都是事實,正是基於對男孩發育遲於女孩的發現,有些國家已經在嘗試讓男孩晚一年上學,甚至認為這是給男孩最好的禮物。

2、因噎廢食,體驗成為紙上談兵

男孩是更擅長動手和體驗的,體育課、實驗課、活動課等是男孩最喜歡和擅長的。但是今天學校裡最受重視的科目是語文呢、數學、英語,而實驗課、體育課等需要體驗和實踐的課程卻是可有可無的。

男孩需要大量身體的活動,需要刺激與冒險,才能將精力釋放出來,將智慧展現出來。但是,今天的學齡兒童越來越遠離大自然,他們很少有機會到野外遊玩。全國許多學校已經停止了包括春遊、夏令營和秋遊等野外活動,因為眾多教育部門把“別出事”“集中時間與精力抓學習”看做頭等大事。

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就連學校的體育課也往往只能選擇一些絕對安全的項目,很少開展跳高、跳遠、跳山羊、單槓、雙槓這樣的體育項目。而且,本來時間就不多的體育課時間在很多學校也難以保證。

而對於男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更倚重體驗,缺乏體驗使他們對枯燥的單純書本學習和知識學習喪失興趣,從而危及成績。

3、否定男孩的學習方式,男孩成為犧牲品

性別教育專家邁克爾 · 認為:男孩的大腦與女孩大腦相比,更多地依賴動作,更多地依賴空間機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圖表、圖像和運動物體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單調的語言刺激。如果老師在講課時說得太多,那麼與女性大腦相比,男性大腦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

學校教育往往否定男孩的學習方式。作為學校主科的語文、數學、外語的教學方式無一不是一言語教學為主,體驗、活動和觀察被認為是及不重要的方式。而同齡的女孩語言天賦優於男孩,女孩獲得語言、發展語言的年齡較男孩更早,對於以語言為主的學習內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對言語為主的教學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適應和接受。

4、單一評價方式,讓男孩子深感挫敗

今天以考試為中心的評價方式還將錯誤的“成功觀”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以為只有名列前茅才是成功。這種目光短淺的成功觀嚴重傷害著孩子。由於考試內容無法讓男孩發回他的長處,因而使不少男孩從小就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老師們也往往更喜歡那些聽話的孩子,而男孩由於天生叛逆心理較強,往往被看作是不服管教,被老師從好學生的名單中去掉。

男孩的發育本身比女孩晚,所以在學校中受到的批評會更多。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按部就班、聽話服從、反覆練習、記憶優先,這些女孩更容易發揮出優勢的學習方式,讓男孩顯得相對落後,自信心受到嚴重的威脅。

“差生”現象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頑疾。九年義務教育本是國民素質教育,是合格的教育,是讓人人成才的教育,卻在許多地方被扭曲為精英選拔的教育、淘汰的教育。給中小學生戴上“差生”的帽子,是一個天大的冤假錯案,當孩子自認為是差生時,這種自我否定傾向有可能讓他們一生都活在陰影裡。

作為一個家長,你要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差生”,一切都來得及!

雲書院專注分享家教好書及育兒乾貨,喜歡別忘記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