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來首次下調營收預期,蘋果給的理由是……

當地時間 1 月 2 日,蘋果 CEO 庫克發佈致投資人的公開信,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信息就是

蘋果將下調截止到 2018 年 12 月 29 日的 2019 財年第一季度的營收預期,由此前的 890 - 930 億美元調整到“約 840 億美元”。這是在 2002 年之後蘋果 17 年來首次在公佈財報之前下調季度營收預期,10% 左右的下調幅度不可謂不大。

隨著公開信的發佈,蘋果單日股價暴跌 9.96%,市值一天當中蒸發了 741 億美元,這是 2013 年 1 月以來蘋果股價單日最大跌幅。

17 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苹果给的理由是……

庫克提到了一大串對蘋果業績影響的因素,其中包括新 iPhone 的銷售受發佈時間和舊設備降價的影響、美元走強、蘋果上季度發佈新品數量過多產能沒跟上等等——並且 Apple Watch、iPad Pro、AirPods 和 MacBook Air 在內的多款產品以及相對應的服務(可以說是 iPhone 之外的所有業務)其實都有不錯表現,營收增長了 19%,而供應鏈方面的問題限制了這些產品線的進一步增長

問題主要在 iPhone,這個蘋果過去的明星產品線正在面臨巨大挑戰,並且歸根結底,理由指向了中國

按庫克的說法,這次蘋果預期營收下調的幅度,其實就是大中華區 iPhone 的營收低於預期的幅度,庫克給出的原因是大中華區宏觀經濟的下滑超過了他們的預期——“中國經濟在 2018 年下半年開始放緩”,“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環境進一步受到美國貿易緊張局勢升級的影響”,這造成了“全球收入同比下降超過 100% 的情況都發生在大中華地區的 iPhone、Mac 和 iPad 業務上”

17 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苹果给的理由是……

2018 年 11 月,蘋果在 2018 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公佈後宣佈之後將不再公開設備銷量的數字,而只公佈營收和利潤數字。這看起來似乎是良性的——當我們去超市購物,讓人在乎的是我們花了多少錢,重點並不在買了多少件——但實際上,蘋果最近幾次發佈會讓人吐槽最多的部分就是產品價格,產品越來越貴,即便營收能保持同樣的數字,但那一定意味著產品銷量在逐漸縮水。

預期營收下調的背後除了中國市場的全面疲軟,對應的是蘋果在韓日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地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勢頭,這些發達國家被認為更能消費得起動輒上萬的 iPhone。而在國內,雖然中國智能手機整體銷量已經連續 6 個季度下滑,但按已有的數據,華為在 2018 年前 11 個月銷量增加了 28%,小米增加了近 10%,vivo 和 OPPO 藍綠兩廠的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庫克把 iPhone 增長放緩完全歸咎於中國市場飽和和大環境不好,多少有點站不住腳。

還有一些蘋果的服務似乎在不經意間成了銷量增長的阻礙,比如蘋果在 2018 年進行的更換電池優惠計劃,這可能影響了用戶換新機的動力。而蘋果現在在努力推廣的活動就顯得目的性很強了——蘋果的升級換購活動一直掛在中國官網首頁最顯眼的位置。而庫克在接受 CNBC 採訪時也表示接下來將在“可控制的部分”做出積極調整,升級換購、分期付款等自然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17 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苹果给的理由是……

市場起起伏伏本是常態,市面上媒體們營造的“蘋果缺乏創新”之類的論斷也為時尚早——就拿 iPhone 來說,至少它仍然是當下體驗最穩定、綜合最均衡的手機之一。雖然蘋果要面對的問題也還有很多:信號的問題還在延續;穩定的體驗意味著缺乏驚喜——這影響了在高飽和度市場上升級換代的意願;高通的禁售官司還在全球範圍阻擊蘋果……

說到底,不就是東西太貴麼。蘋果近兩年逐漸推高了產品單價,這是在越來越飽和的市場上保持過去營收規模的方式,現在的情況,不過是這個選擇的必然結果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