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不在湖南嶽陽!那他在哪裡?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不在湖南嶽陽!那他在哪裡?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不在湖南嶽陽!那他在哪裡?

看到下面這篇文章,你有沒有回到高中那種背古文支配的恐懼?

這是人教版語文課本里的經典篇目,必備古詩文——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

一篇文章,便讓一座樓名揚天下。

但是當年,范仲淹並沒有去過岳陽樓,那他是如何寫成這篇名作的呢?

范仲淹在文章開頭說的很清楚,是受老朋友滕子京(當時被貶為嶽州知州)所託而作的。

滕子京是誰?滕宗諒,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年好友。他在任嶽州(今湖南嶽陽)時,勤於政務,把當地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他又募集資金重修破敗的岳陽樓,將其規模擴大,刻唐宋名賢詩文於其上。為增加此樓的知名度,他又做《求記書》給好友范仲淹,請他為重修的岳陽樓做記,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以資參考。

范仲淹當時在哪裡?

但范仲淹自署《岳陽樓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當時他入朝實行“慶曆新政”已然失敗,並遭貶知鄧州( 今河南南陽鄧縣花洲書院),從鄧州到嶽州有近千里路程,而且朝廷又不允許官員擅離職守,要讓年已58歲的范仲淹遠道趕去遊覽此重修一新的岳陽樓,顯然是不可能的。因而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范仲淹在鄧州寫好了《岳陽樓記》,再派人送給在嶽州的滕宗諒。

范仲淹沒有親臨重修後的岳陽樓,他為何能如此出色地描繪洞庭山水和登樓的感受呢?

這是由於范仲淹此前曾到過洞庭湖和重修前的岳陽樓,瞭解當地的湖光山色,如他在景祐元年( 1034)所寫《新定感興五首》,其中就說:“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回思"必然是到過的。他也上過重修前的岳陽樓,如明道二年(1033 )在《送韓瀆殿院出守岳陽》-詩中就說: "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有過登臨的感受,再加上有新作的《洞庭晚秋圖》作參考,即使范仲淹此次未見到重修之樓,亦能出色描繪洞庭山水和岳陽樓景色。而其中的主題則是他在改革失敗後,對國家、對百姓、對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與此間山水的關聯就不甚大了。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