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岳陽樓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岳陽樓遠眺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范仲淹范仲淹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范仲淹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范仲淹

說起范仲淹,人們自然就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千百年來,許多仁人志士忘不了他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年幼喪父,雖常以粥度日,但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因出身貧寒,曾在洞庭湖畔的潺陵書院洲(今湖南安鄉)苦讀,度過了幾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勤奮好學,精通六經,於離開洞庭湖畔後不久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取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能在鄧州任上僅憑一幅《洞庭晚秋圖》就寫出那留傳千古的託物言志的議論性散文《岳陽樓記》,這與他曾苦讀於書院洲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范仲淹關心時事,常論國政,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他在《上執政書》中說:“善聞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所以冒哀以上書言國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當時宰相王曾對他這位唐宰相範履冰之後很為器重。1028年,副相晏殊舉薦他為秘書閣校理。范仲淹敏於朝政,敢於直諫,議論風發。當時劉太后垂簾聽政,滿朝文武因怕得罪太后而禁若寒蟬,他卻上書批評這種現象,並要求還政於宋仁真。晏殊為此極擔心禍及舉薦人而愁容滿面。他卻正色道:“仲淹謬辱公舉,每懼不稱,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獲罪門下。”晏殊見范仲淹如此說而無言以對。他在晏殊謝罪後不久,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任通判。

范仲淹在劉太后死後被召回京師任右司諫。議論朝政得失成了他的本職工作。他對劉太后遺言讓太妃楊氏接替做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決策以為不妥。仁宗早“以仲淹為忠”,是他在被貶逐出朝時朝廷徵購木材運往京師建造太一宮及洪福院,他認為大興土木加重了百姓負擔,於是上疏反對。此次楊氏因保育皇帝有功便被立作新的太后的副作用是“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

范仲淹到蘇州後,大力著手整治水利。蘇州因南接太湖,北連長江,地勢低下,加上中唐以後戰亂頻繁,水利失修,河道淤塞,每到雨季便積水橫流,“湖溢江壅”、“田多水患。”他見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便奏明朝廷復修蘇州水利工程,“募遊手疏治五河,導積水入海。”他親臨工地,植廬舍於野外,過家門而不入,經他帶領人民努力,僅一年就使舊有河道疏通,水災遂息,從而使蘇州成為宋代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年生產稻米七百多萬石。

范仲淹還大力興辦教育。在蘇州時,他買了一塊地,準備修建住宅用。當聽看風水的說這裡是塊風水寶地時,他想“一家得福不如萬家得福”,於是就在這塊“寶地”上修建學校,創辦了州學,並請名師宿儒來此任教,使蘇州州學越辦越好,弦誦之聲,不絕於耳,一時名冠東南。此後,他又徙任多處地方官,每於一處都大辦學校。當他回京任參知政事後,在仁宗的支持下,頒令全國州縣建立學校,為當時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范仲淹為政清廉,個人生活十分節儉。他“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他任參知正事時,一天悉召子孫兒女及家人於堂下。當看到滿堂兒孫一個個衣著樸素,袖藏經卷時,心裡很高興,諄諄告誡其子孫曰:“吾貧賤時,無以為生,還得供養父母。吾之夫人親自添薪做飯。當今吾已為官,享受厚祿,但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範氏子孫個個點頭稱是。

范仲淹為了保證國家興旺,在歐陽修等的支持下,於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寫成了《答手詔條陳十事》進呈仁宗。他作為副宰相,同韓琦、歐陽修等提出明黜陟、擇官長、厚農桑、興法制、修武備、減徭役等十條改革時政的綱領,這就大大地觸犯了以權相呂夷簡為代表的保守派大官僚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1045年,他在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的情況下,被仁宗罷職,趕出朝廷,貶放河南鄧州。1046年九月,盟友滕子京把自已管轄嶽州已“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之事寫信告訴范仲淹,並請為之作記。他在“慶曆新政”失敗後,環境險惡,正愁沒法直抒胸懷,規勸盟友,便以作記為名作契機,借題發揮,闡發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思想和為人之道,表達自己不肯向保守勢力妥協的決心,並願和朋友共勉。

在鄧州府中的范仲淹的書案面前,是一幅展開的《洞庭晚秋圖》卷,而他的神思卻飛向了洞庭湖畔的嶽州西北的巴丘山下。他如在樓上臨洞庭,遙望君山。那樓建築宏偉,氣勢磅礴。他忘不了少年時在書院洲朝夕苦讀和置身於湖光山色中的情景。於是他筆走龍蛇,“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在筆下“活”著的洞庭湖,也有它天氣陰晦的景色。他在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文章中展示了這個方面:“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接著,他又想起了他曾在書院洲感受到的那天氣晴和,湖上呈現山明水秀的春日景觀,如同在樓上看到的春景那樣:“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這些景緻,似乎在圖捲上,似乎在腦海中,似乎在記憶裡。隨著思緒翻騰,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一齊湧入眼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是正確的,雖遭挫折,但決不動搖。

范仲淹晚年,廣置義莊、義田、義宅,以賑濟貧苦族人。他“雖位充厚而以貧終其身。”其“歿之日,身無以為斂,死無以為喪”。他未給其子孫留下什麼可供享樂的遺產,然而卻給中華民族,給我們子孫萬代留下了“廉潔奉公,不媚權貴,不蹙憂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寶貴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