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的生機在哪裡?

P2P網貸還有活路可言嗎?

隨著175號文的下發,針對P2P網貸行業的這場整治之戰,接近收官階段。

這份題為《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的監管文件指出,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

“能退盡退,應關盡關”是175號文的核心。

翻譯過來就是,現階段,監管部門希望儘快將行業規模壓縮到最小,風險降到最低,任何發展和創新都要讓位於維穩。

P2P網貸的生機在哪裡?

儘管如此,監管部門還是留出了一道口子。根據175號文,平臺想要繼續活下來,必須符合三大標準:一是規模較大;二是嚴格合規(嚴格貫徹“雙降”);三是資產質量良好。

如果說規模靠歷史積累,合規靠近年來的整改,那麼資產質量就要靠平臺自身的本事了。

根據175號文,一旦平臺壞賬上升,逾期率超過10%的紅線,將淪為高風險機構,成為被強行清退出局的對象。

這意味著,在過了規模和合規的兩個大關之後,真正能扛到最後、爭得一線生機的,屬於那些風控過硬的平臺。

在最悲觀的情形下,哪怕P2P網貸這種業態暫時被掐死,強大的資產端能力也將成為平臺轉型與蟄伏的最大籌碼。

1. P2P的原罪,主要在資金端

如果將金融行業籠統分為資金端和資產端,分別對應集資和放貸兩項功能。

集資也好,放貸也好,如果是非公開進行,通常都規模和影響都有限,很多時候都被視為民事行為。

一旦公開進行,也就是公開集資和公開放貸,那就變得非常嚴肅和敏感,尤其公開集資,稍有不慎,就是非法集資的大罪。

比起公開放貸,公開集資的風險和危害更大。因此在監管上,對公開集資管控很緊,對公開放貸相對更松。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金融機構在事實上都具備公開放貸的功能,但僅有極少的金融牌照允許面向公眾公開集資,特別是無門檻集資。

事實上,可以作為信用中介,同時公開放貸並公開集資的,僅有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可以公開放貸,但是無法公開集資。

而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公開放貸並公開集資的,僅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而後者其實並沒有實現全覆蓋。

這和P2P網貸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

其一,由於剛兌的存在,P2P網貸平臺事實上成為了信用中介。

其二,作為信用中介,P2P網貸事實上進行了公開集資和公開放貸的行為。

其三,基於互聯網展業,P2P網貸事實上了扮演了全國性信用中介的角色。

概括起來就是,P2P網貸做了大型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才能做的事情,尤其是不受地域約束公開集資。

這樣的存在,尤其是這樣的資金端,不被整治和嚴打,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P2P網貸的資金端,未來的生存空間,比資產端要小的多。

一方面是資金端的原罪更深,影響更惡劣。那些倒掉的真假P2P們,最終大多背上了非法集資的罪名,那些大案動輒涉案數十億數百億,嚴重破壞了維穩大局。

另一方面在於資金端的可替代性比較強。作為一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流動性高速增長的國家,中國金融體系不缺資金;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以及金融行業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資金有意願對接普惠金融資產。

P2P資金端的機會或許在於,以小範圍創新試點的名義,允許極少數大型平臺在加強KYC(瞭解你的客戶)和提高投資門檻的基礎上,繼續存在。

2. 以普惠之名,資產端不死

P2P網貸的資金端不難被替代,但資產端卻很難。

這是因為,P2P網貸的借款人,主要是以往金融機構不願意覆蓋或者無力覆蓋的人群,由此形成的網貸資產,風險更高,但收益也更高。在過去幾年的探索中,這類資產已經展現了良好的生命力,對應的風控模式漸趨成熟。

如果說資金端的問題,金融機構通過調整資金配置就可以實現,那麼資產端的問題,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些髒活、累活,銀行幹得了嗎?那些經驗積累和技術壁壘,一般中小銀行短期內可以跟上嗎?

這種較強的補充作用,決定了P2P資產端有著較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更確切地說,資產端的機會,早就超越了P2P本身——以普惠金融的名義。

從央行徵信中心的數據來看,近年來,得益於網貸等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推動了金融機構的革新,帶動金融服務快速下沉,使得徵信空白不斷被填補,並讓越來越多人擁有了貸款記錄。

普惠,是新興資產端的“保命符”,也是未來新金融以及一切金融創新的最大合法性來源。

自2016年9月杭州G20峰會以來,“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受到各國高度重視。去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稱,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引領作用,著力構建運行高效、互助共享、線上線下同步發展的普惠金融產品服務體系。

不管P2P網貸還是網絡小貸,只有在數字普惠金融的名義下,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空間。具體來說:

一塊是消費信貸資產。在我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依然是政策主旋律,消費信貸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018年9月和10月,中央分別發佈了《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和《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均提到了加快消費信貸創新。

以消費信貸為主要業務的典型平臺包括樂信(桔子理財)、拍拍貸和洋錢罐等。由於單筆金額小、期限短,因此純線上的智能借貸模式逐漸成為主流,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另一塊是小微信貸資產。多年來,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政策大力鼓勵的方向。在當前扶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指導下,小微信貸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以小微信貸為主要業務的典型平臺包括人人貸、積木盒子等。由於單筆金額相對較大且期限較長,通常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資產開發模式,相對較重的業務模式決定了較高的門檻。

在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最新發布的《數字普惠視角下的金融科技發展評估——以P2P網貸為例》報告中,研究團隊認為,監管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應當增加普惠維度的考量,創造條件推動陽光化的民間金融機構持牌上崗,健全其退出機制,持續提升P2P網貸等弱正規金融的普惠價值。

3. 科技能力,決定能活多久

在解決合法性之後,網貸平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風控。

此次175號文說的很清楚,僅有規模較大的正常運營平臺有可能繼續活下來。

但只是有可能而已。因為判斷是否正常運營的標準,除了合規性,還有安全性。

根據175號文,監管部門將“定期評估機構風險狀況,根據風險變化情況及時對機構分類進行調整”。

這就是說,一旦平臺的金額逾期率超過10%,或者風險爆發之後面臨的“負面輿情和信訪較多”,都會從正常運營機構變成“高風險”機構,從而喪失活下來的可能。

在過去兩三年的連續整治之後,行業裡規模較大的平臺,也就是俗稱的頭部平臺,在合規性上大都經過了考驗。眼下他們需要進一步證明自己的安全性,也就是持續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不僅如此,這種自證的過程,需要同時滿足降規模、降人數的硬性要求,也就是靠增量掩蓋存量風險的把戲玩不下去了。

如此苛刻的考驗,相當於壓力測試。網貸平臺只有通過了這場測試,才有資格繼續活著。

到了這個時候,平臺過往的經營是否做到了專業和審慎,是否真正通過金融科技實質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風控能力,將決定其生死。

因此,普惠這張牌可以讓平臺保命,科技這張牌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平臺可以活多久,以及能否成功轉型。

在175號文中,對於合規的正常運營的平臺,監管部門給出了三條轉型道路:網絡小貸、助貸和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

不難看出,導流這條路相對簡單直接,但缺乏想象空間;網絡小貸和助貸並不好走,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金融科技+普惠信貸,必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藍海。

這一切都指向平臺的資產端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沒有實打實的金融科技,平臺的轉型照樣沒有出路。

與小微信貸相比,消費信貸的小額、分散特徵更加突出,並且期限短、頻次高,因而更依賴技術的應用,這使得基於消費信貸的金融科技快速成熟。前面提到的樂信、拍拍貸和洋錢罐都走上了科技輸出的道路,包括海外市場。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指出,網貸行業應當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加強增信和風控領域的方法和技術開發,增強自身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的同時,實現向傳統金融機構的技術輸出和風險管理指標反哺,從而給監管和市場以更為充足的信心。

科技與普惠,正是新金融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石,並且已然成為當前中國金融行業的一大共識。

近年來,在互金整治的同時,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加快轉型,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很多機構更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拓展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諸如度小滿金融CEO朱光在去年11月份曾公佈:過去兩年,度小滿聯合50多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累計放款已經超過2500億,幫助金融機構獲得利息收入超過5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