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成為“第二隻鎮定小雞”

每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好多安全感極差的孩子,他們時刻離不開大人,不能獨自上課,對某件事要求反覆的確認,以致於把大人搞煩……

這是為什麼呀!

有果就有因,一些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也是焦慮的。

孩子們的感知覺敏感性超出大人的想象,他們能夠捕捉到父母身上散發出的微弱的反應,無論是緊張的還是愉悅的,當孩子感覺到,他們的父母也很緊張。

有時候面對孩子這些情緒,我們父母也是無助的,為什麼還是沒用呢?當孩子慫成“小雞”時,我們最該做的是成為“第二隻鎮定的小雞”。

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成為“第二隻鎮定小雞”

有一個實驗小雞們出生幾天後,把它們一隻一隻地輕輕捧起,死死地盯著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鷹盯上獵物的樣子。等把它放下時,小雞嚇得僵在地上不動了,開始裝死。大約1分鐘後,它蹦起來,重新四下走動。

在第二步實驗中,同時嚇唬兩隻小雞,結果它們一起裝死,大約持續了5分鐘左右。也就是說,它倆一起裝死的時間,比第一步實驗中單獨裝死的時間要長很多。

接下來第三步,在嚇唬一隻小雞的同時,讓另外一隻在旁邊閒逛,結果被嚇的這隻小雞僅僅在地上躺了幾秒鐘就蹦了起來。

結論如下:那隻受驚的小雞會觀察第二隻小雞在幹什麼,以此來判斷環境是否安全。如果第二隻小雞正在歡快地四處溜達,那麼前一隻小雞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號,可以很快地站起來。如果第二隻小雞也在裝死,那麼前一隻小雞可能就會想:雖然我自己沒看見老鷹,但是第二隻小雞肯定看見了,所以它不起來,那麼我最好也老實躺著別動。

就象被嚇壞了的第二隻小雞,這讓他們更加堅信這個世界是個險象環生的地方。因此,家長的狀態其實是影響孩子心態的,特別是陪伴容易緊張的孩子時,一定要充當“鎮定的第二隻小雞”,誘導他冷靜下來。


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成為“第二隻鎮定小雞”


比如當孩子摔倒時,扶他們起來,鎮定地檢查傷口,而不要驚慌失措甚至自己淚已湧出;當孩子與小朋友鬧矛盾時,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淡然地說“我們小時候也經常這樣,但後來又可以成為好朋友”,而不是緊張得去找另一個孩子的家長或老師處理。

然而,做到這些,並不是容易的事,與父母的成長經歷、人格特質有關。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也是需要不斷的修行獲得自身的成長,成為鎮定的第二隻小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