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成为“第二只镇定小鸡”

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好多安全感极差的孩子,他们时刻离不开大人,不能独自上课,对某件事要求反复的确认,以致于把大人搞烦……

这是为什么呀!

有果就有因,一些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是焦虑的。

孩子们的感知觉敏感性超出大人的想象,他们能够捕捉到父母身上散发出的微弱的反应,无论是紧张的还是愉悦的,当孩子感觉到,他们的父母也很紧张。

有时候面对孩子这些情绪,我们父母也是无助的,为什么还是没用呢?当孩子怂成“小鸡”时,我们最该做的是成为“第二只镇定的小鸡”。

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成为“第二只镇定小鸡”

有一个实验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

在第二步实验中,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结论如下:那只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鸡正在欢快地四处溜达,那么前一只小鸡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号,可以很快地站起来。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可能就会想:虽然我自己没看见老鹰,但是第二只小鸡肯定看见了,所以它不起来,那么我最好也老实躺着别动。

就象被吓坏了的第二只小鸡,这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个世界是个险象环生的地方。因此,家长的状态其实是影响孩子心态的,特别是陪伴容易紧张的孩子时,一定要充当“镇定的第二只小鸡”,诱导他冷静下来。


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成为“第二只镇定小鸡”


比如当孩子摔倒时,扶他们起来,镇定地检查伤口,而不要惊慌失措甚至自己泪已涌出;当孩子与小朋友闹矛盾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淡然地说“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这样,但后来又可以成为好朋友”,而不是紧张得去找另一个孩子的家长或老师处理。

然而,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事,与父母的成长经历、人格特质有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也是需要不断的修行获得自身的成长,成为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