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流淚,也是因為喜悅

一個天才少年,卻在高考前夕罷考,不肯邁出房門,喃喃自語,在房間裡大喊大叫,見神見鬼,胡言亂語,嚇得他父母心驚膽戰。

縱然流淚,也是因為喜悅

父親把他帶到心理分析師那裡就離開了,少年和心理分析師面面相對。

少年居然開始對心理分析師做分析:“你的性格看上去外向,實際是內斂。”他拿起手邊一本書,“你看,你讀書的時候亂摺頁腳,但是你的書裡很乾淨,不在書裡亂畫重點或者批註什麼東西……”

——少年的分析和評判,都特別有道理。

心理分析師也不客氣,猛戳少年的心窩:“你進房間第一眼注意到的是書,說明你很愛讀書;僅憑一本書就能推測出我的個性,說明你很聰明。但是,你的聰明只是小聰明,因為你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你看了許多書,知道字面上的‘親情’‘友情’‘愛情’是什麼意思,知道字面上的‘絕望’‘恐怖’無奈是什麼意思,但是你並沒有真正經歷過——你沒有真正的生活。”

少年愣住了。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裡,兩個人相對沉默,直到少年的父親來接走他。

第二天,第三天……每一天,少年都如期而至,沉默地和心理分析師對坐幾個小時。終於,這天,少年一來就迫不及待地開口,想和心理分析師交流。

心理分析師說:“你對你的父母不滿,對不對?”

少年一愣:“你怎麼知道?”

“你父母因為你現在的狀況快急瘋了,可是你一點兒都不覺得抱歉,甚至還很開心。以前你那麼優秀,他們為你驕傲,老師也為你驕傲,但都比不上你這時候開心。”

“是的。”少年說,“我老是被老師動員著,被爸爸媽媽鼓勵著,參加各種各樣的競賽。他們根本不問我願不願意,就替我作了決定。我不去,爸爸媽媽就嘮叨,說這是學校對我的期望,也是為爸爸媽媽爭光。”

於是,少年都記不清從小到大,自己背了多少不感興趣的東西,解了多少不感興趣的習題。同學們都羨慕他,也都疏遠他。放學後,別人都成群結隊地玩,只有他一個人留在老師的辦公室,做著寫不完的習題。可是,他更想和小夥伴一起到田野裡去玩,到運動場去玩。然而不行,父母和老師都不允許。他們不讓他看閒書,不讓他玩籃球、足球、乒乓球,什麼都不讓,整天只是讓他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不停地跟他說:“你前途無量,你是天才。”卻沒有人願意知道天才喜歡什麼東西,做天才是什麼感覺。

少年泣不成聲:“我真的不想當天才,我想要過我自己的生活,想過我喜歡過的日子。”他忍耐不住,終於號啕大哭,聲嘶力竭:“他們剪掉我的翅膀,卻又要我拼命地飛!”

他哭得撕心裂肺。長久以來,他都被當成一個小天才。如今,他是一個普通的小孩。

這個故事讓人心痛。

做自己想做的自己,還是做別人願意看到的自己,是一個永遠的難題。我們皆是普通人,既難以明瞭自己的心意,又容易被掌聲和鮮花淹沒了真正的自己。孩子純真之心未失,容易看清自己,尚且被一些看上去美好的期待蠻橫地“欺壓”成了這個樣子,更何況壯盛之年的人,既有野心,又有誘惑,於是把真正的自己當成故事裡的小孩,強扭著他走上不想走的路,過著不想過的日子,最終不是崩潰,就是任他在黑暗裡哭泣,痛徹骨髓。

有一句話說:“悟道之前,砍柴挑水;悟道之後,砍柴挑水。”悟道之前,砍柴挑水,或許抱怨活髒苦累,或許期望憑著砍柴挑水得道昇天;悟道之後,砍柴挑水就是砍柴挑水,是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自己選的,活髒苦累不嫌棄,只想要此時此刻,開開心心地砍柴挑水。

這大約是最人性化的方式: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做最喜歡做的自己。哪怕普普通通,哪怕是真的砍柴挑水,會流汗,不會流淚;縱然流淚,也是因為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