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格哈德·豪普特曼》

格哈德·豪普特曼德國劇作家。是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文學大師《格哈德·豪普特曼》

在他的65個創作春秋中,總共為後世留下47個劇本,5首的文敘事詩,21首散文詩,還有一些小說,其中長篇小說《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紐·曼特》(1910)被評論界認為是探求基督教及其創建人的登峰之作。他在吸收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手法的同時,又對印度宗教、《可蘭經》以及中國的老子作了透徹的研究。他把書籍的各種思想和文體熔為一爐,因此在德國以及世界文學史的座標上很難確定他的準確位置。用紀德的話說,“他懂得不斷更新自己”。

格哈特·豪普特曼(1862-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1862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東部西里西亞的歐泊爾 薩爾茨布隆村(現屬波蘭),父親是旅店老闆。哥哥卡爾·豪普特曼是著名的詩人。

豪普特曼1880年在佈雷斯勞藝術學院學習雕塑,1882年到那拿大學讀歷史、哲學和藝術史,1884年入德累斯頓藝術學院學習繪畫,並在柏林大學進修歷史和戲劇藝術。

1885年與瑪麗·蒂內曼結婚後,定居柏林近郊的埃克納,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並與自然主義文學團體“突破社”發生聯繫。由於受列夫·托爾斯泰和易卜生的影響,他並不拘泥於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1887~1888年相繼發表短篇小說《狂歡節》和《鐵道守路人蒂爾》。

1889年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由舞臺首演成功,一舉成為德國自然主義戲劇代表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豪普特曼受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影響,豪普特曼對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認識不清,以為德國是在抵抗外來勢力。當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要求他譴責德國發動帝國主義戰爭時,遭到拒絕。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很快便覺醒過來,是戰爭中民族大屠殺的事實使他醒悟。

戰後,他表示擁護德國第一個共和國,魏瑪共和國視他為德國精神界的代表,授予他勳章。1924年維也納造型藝術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1928年普魯士作家協會吸收他為會員,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授予他歌德獎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動盪年代,他到處呼籲統一,宣傳人道主義思想,在政治上卻採取不介入黨派鬥爭的態度。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豪普特曼隱居在西里西亞的阿克內滕道夫(於1901年從柏林埃克納遷去)家裡寫回憶錄,他反對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扞衛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

1945年秋天,貝希爾前去拜訪,請他出來擔任文化聯盟主席,參與德國戰後的民主復興工作,他欣然應允,在準備遷往柏林前夕不幸於1946年6月6日逝世,遺體於7月28日安葬在希登湖畔。

豪普特曼是德國自然主義的主要代表,但他也寫了一些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作品。除了劇本,他還寫有詩歌和小說。《日出之前》(1889)這是一部社會劇,1889年10月20日在柏林首演。

故事發生在西里西亞的農村。農民克勞塞發現自己的土地下煤的藏量頗豐,他將土地賣給煤礦公司後成了富翁,整天沉湎酒色,他的妻子和4個兒子也都酗酒。克勞塞的小女兒海倫娜對當地居民酗酒十分反感,並想擺脫飲酒作樂的家庭環境。這時空想社會主義者阿爾弗雷德·洛特來到這裡調查礦工的生活狀況。海倫娜與他相識後,十分佩服他的社會改革的見解和主張,並且愛上了他。但是她父親要把她嫁給一個富有、庸俗的農民,海倫娜當然不從,她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洛特身上。洛特起初答應帶她一起離開這裡,但當他得知海倫娜是酒徒的女兒之後,害怕酒痺將來會傳給後代,因而拒絕了海倫娜的愛情。洛特離開之後,海倫娜陷於絕望,遂於日出之前自殺。  

這部作品奠定了豪普特曼作為自然主義戲劇家的聲譽。劇本的社會批評性是一目瞭然的,它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不均的不公平現象,農村的解體,以及酗酒作樂、道德淪喪等腐朽現象。劇本也反映了作家的自然主義觀點,認為酗酒是環境的產物,是一切墮落之源,同時認為遺傳性在個人發展和行為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文學大師《格哈德·豪普特曼》

1948年東德為他發行的紀念郵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