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木頭",曾被用來搭雞窩,結果發現竟是……

澄海上華匾額賞析

筆者利用業餘時間走訪上華各個村落,並留心鄉邦文獻保存狀況。其中散落在上華鎮各個鄉村的匾額,在破四舊年代幾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或被塗上石灰水泥,或被用來搭家禽窩棚。下述匾額部分現還仍殘留著特殊年代的痕跡,但能夠倖存下來已是萬幸。下面筆者按歷史時間順序排列,逐一介紹各匾額的文化內涵。

一、耆德可風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耆德可風”匾

上款:提督廣東學政翰林院加二級樊澤達為

下款:八十五壽耆德洪鈇立

此匾現保存於上華東林頭村,約立於1706年前後,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曆史。此匾曾被用來搭雞窩,近兩年才被洪鈇後裔發現並加以保護起來。

樊澤達,字昆來,宜賓人, 是康熙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翰林侍讀, 提督廣東學政,工詩。著有《敬業堂稿》、《江山雜詠十三集》三十二卷行世。李調元《蜀雅》、孫桐生《國朝全蜀詩鈔》、徐世昌《晚晴詩匯》錄有其詩。《四川通志》、《錦裡新編》有傳。

少時,值張獻忠義軍攻瀘州、宜賓。澤達奉二親避兵越溪。家貧,負米百里外,徒跣供炊。人稱至孝。康熙二十年(1681)四川鄉試解元,主考官編修方象瑛、副考官吏部員外郎王材任奇其才,謂為“脫穎之才,學富思精”。二十四年(1685)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三十一年(1692)因學行超卓,擢侍讀學士。癸酉(1693)科充廣東鄉試主考官。四十五年(1706)提督廣東學政。澤達能文善詩。其文內容豐厚,多記離亂之苦,其詩有俊逸之氣,格調高昂。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道光《廣東通志》職官表


洪鈇,字念韜,上外人。性沉毅,善創業。初澄地內徙,鈇挈其族人,經營鳩聚,有不給者資之。後以子貴貤贈修職郎,人以為忠厚之報。其子洪世清,乾隆五年歲貢,官靈山訓導。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澄海縣誌》洪鈇傳略及封贈表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位於東林頭村洪鈇故居的後塗庫


二、望重四皓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望重四皓”匾


上款:賜進士第文林郎知海陽縣事加一級鹽城顏敏為

下款:吏部候選州左堂劉時舉立

此匾現保存於上華橫隴村,約立於1720年前後,距今已近三百年曆史。


顏敏,字不敏,號鐵庵,清代鹽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三甲一三三名賜同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康熙五十九年知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事。政尚寬恕,引獎時類,人稱顏君子。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海陽縣誌》職官表及顏敏傳略


劉時舉,清初職監,吏部候選州同。為人聲望高,深為邑人景仰,海陽知縣顏敏贈匾“望重四皓”。其子劉瑞璋康熙辛丑例貢,子劉日昭例監。

三、天庾攸顂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天庾攸顂”匾


上款:欽命戶部坐糧廳戶部堂印郎中加三級博爾和、刑部郎中加一級梁彬為

下款:蘇州府白糧後幫運官曾奇勇立

此匾現保存於上華渡頭村,據刑部郎中梁彬的任年推算,約立於1733~1735年前後,距今已有兩百八十多年曆史。

博爾和,不詳。

梁彬:直隸人,年四十一歲由廕生捐員外郎即用,雍正九年用刑部員外郎,十一年用郎中,乾隆二年用山東濟南府知府,七年來京引見奉旨補授甘肅涼州府知府 。其高祖梁夢龍、祖父梁清標皆官居尚書,為正定望族。

曾奇勇,中外人,康熙甲午科武舉人,曾任蘇州府白糧後幫運官等職。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澄海縣誌》選舉表武舉名錄


四、盛世耆年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盛世耆年”匾

上款:都察院右都御史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加紀錄一次廣東□□地方兼理糧響□□□□□御史□□□□紀錄二十二次陳 廣東等處地方承宣政使司政使石 廣東潮州府正堂吳 潮州府澄海縣正堂顧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旨欽賜

下款:正八品修職郎陳汝著立

此匾現保存於上華下陳村,立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距今已兩百六十多年曆史。

陳大受(1702—1751年),字佔鹹,號可齋,湖南祁陽下馬渡藕塘沖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土。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道光《廣東通志》職官表


石柱,滿州正紅旗人。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道光《廣東通志》職官表


吳承勳,安徽宿州人,監生,後升東昌知府。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乾隆《潮州府志》職官表


顧彝,浙江錢塘人,監生,後升泉州知府。顧十六年任揭陽縣正堂署澄海知縣。嘉慶《澄海縣誌》職官表無載,這方匾額剛好是一個有力證據。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乾隆《潮州府志》職官表


五、劉日暄家族聖旨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孝孫劉日暄,報爾恩臣勞;推恩調望積累之遺。爾劉華士,乃山西保德州河曲縣知縣劉日暄之祖父,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祜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為文林郎。山西保德州河曲縣知縣,錫光之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茂褒而益勵新猷。有穀貽孫,發幽光而丕彰藩德。

制曰:冊府乎薦,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陳氏,乃山西保德州河曲縣知縣劉日暄之祖母。箴誡揚芬,珩潢表德。聰職內助,宜家久著,其戲會茲。以覃恩貤贈爾為孺人。於戲!為敕封著彤管,壺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允劭。

乾隆二十年乙亥一月二十日

此匾現保存於上華橫隴村,立於1755年,距今已有兩百六十餘年曆史。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澄海縣誌》劉日暄祖父、父親封贈表及傳略


六、鳳嶺古廟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此為潮安楊煥鈿兄臺傳拓作品)

“鳳嶺古廟”匾

兩枚印章,一枚是“黃仲安印”,一枚是其字“薰仁”。

此匾現立於上華橫隴村。據筆者查證相關資料,推測應該立於光緒年間。


黃仲安,字薰仁,嘉應州人,祖籍澄海前溪。道光己酉科副貢生。志趣高雅,不慕榮利。嘗與豐順丁中丞日昌,同在惠潮嘉道曹公履泰幕。志氣相投, 及中丞撫蘇撫閩,嘗以私干謁。中丞致書招之出山,亦婉辭謝之,其高尚如此。善繪山水,好吟詠,亦不多作。晚年掌教東山書院及潮州所屬的各書院。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嘉應州志》黃仲安傳略


七、自南書屋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自南書屋”匾

上款:辛亥冬月

下款:黃佔元書加一枚印章

此匾現立於上華雲喬村,立於1911年。


黃佔元,字卓南,香山人。光緒八年壬午科武狀元,十五年已醜恩科進士,藍翎侍衛。歷香山協副將,由潮州鎮調署。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陳梅湖《南澳縣誌》職官表


八、廬西書室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廬西書室”匾

上款:戊午二月

下款:曾習經

此匾原立於上華下陳村,立於1918年,現已被拆除,原匾額不知所終。


曾習經(1867~1926),民國藏書家、學者。字剛甫,一作剛父,號剛庵、蟄公,別號蟄庵居士,廣東揭陽棉湖鎮(今揭西縣)人。光緒十四年(1888)入廣州廣雅書院,次年舉人,十六年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官至度支部左丞,兼任法律館協修、大清銀行監督、稅務處提調、印刷局總辦等職。晚清的嶺南詩壇曾輝煌於一時,除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詩人外,還湧現了以號稱“嶺南近代四家”的梁鼎芬、曾習經、羅惇曧、黃節。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光緒庚寅會試題名錄,曾習經名列一百八十一名。


九、大啟文明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大啟文明”匾

下款:孔教會長樑任書

此匾立於上華湖心村,立於1931年。此匾“大啟文明”九十年代重修祠堂的時候,已被清出,但下款卻沒有清理出來。2018年底,筆者因業務需要,特地再次前往林氏大宗祠拜訪鄉里耆老。對此四字一直懷疑是澄海名士林仔肩先生所題,但其字體因與已發現林仔肩先生題字有所差別,所以一直未確定。所以將相片發與對林先生有專門研究的南砂林勇兄確認,林勇兄看後,覺得按匾額的佈局,應該有下款才對。所以筆者徵得林氏大宗祠理事會負責人同意,果然清理出下款“孔教會長樑任書”七字。自此被歷史塵封了近半世紀之久的墨跡,卻被筆者無意間揭封,也是這就是熱愛鄉邦文獻愛好者最為興奮之事。原來此宗祠便是當年林仔肩先生倡建的“光國學校”舊址。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湖心村林氏大宗祠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1934年《澄海縣政彙刊》二區學校清單

林樑任,常用名林仔肩,字春恨,原澄海縣南砂林氏魁南房人,生於同治5年(1866年),昆仲五人,他排行三,鄉民稱為三爺,是南砂林氏和易祖第17代“誕”字輩,命名誕彰,民國25年(1936年)病逝,終年71歲。其一生生活在混亂、汙濁社會環境中,光緒年間值國家多故,他憂國憂民,堅強不屈,好結交豪士,光明磊落,成為潮汕中君子狂生式的傳奇人物。

十、淡軒公祠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淡軒公祠”匾

上款:壬申二十一年

下款:際遇敬署加一枚印章

此匾立於上華橫隴村,立於1932年。此匾自破四舊便被塗上石灰,2015年中,筆者回鄉拜訪族中前輩,無意間提及此匾額,剛好碰巧,此祠為其父監建,小時候還曾在祠堂裡玩耍,所以很明確地說,此匾就是著名數學家黃際遇先生所題。筆者興奮不已,隨後便將石灰清理乾淨,同時邀請好友楊煥鈿兄前來拓片,加以存檔。

黃際遇(1885-1945)漢族,字任初,號疇庵。1885年出生於澄海縣澄城鎮。黃程裔孫。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擅長數學而又兼長文學、書法。14歲中秀才,17歲(1902年)留學日本,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科攻讀。1906年畢業回國,任天津工學堂教授。1910年參加京試,中格致科舉人。1914年以後轉任武昌師範大學教授。1920年由教育部派赴歐美考察,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數學,1922年獲碩士學位。歸國後仍回武昌師大任教。1924年任河南中州大學教授;1926年應聘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8年又北上任河南中山大學校長,一度還出任河南省教育廳長。1930年至於1936年,歷任青島大學教授兼理學院長、山東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1936年返粵,仍任教中山大學。1938年日寇攻佔廣州,他隨校輾轉播遷。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中大復員返穗,他與同事乘木船從北江南下,道經清遠峽時不幸於10月21日凌晨失足墜水身亡,終年61歲。

十一、弘岡祖祠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弘岡祖祠”匾

上款:歲次癸酉冬月

下款:朱汝珍書加兩枚印章

此匾立於上華島門村,立於1933年。


此匾額為香港潮州商會第七、八屆會長陳子昭先生家鄉斗門鄉祖祠門匾,1933年,先生倡建弘岡祖祠,並重金請朱汝珍題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香港潮州商會第七、八屆會長陳子昭先生

(圖片來源:《香港潮州商會八十週年紀念特刊》)

陳子昭先生,澄海縣斗門鄉(現島門村)人,長期旅居香港,自1929年起,曾經連續擔任過兩屆香港潮州商會會長,是民國年間海外潮人中最有影響者之一。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朱汝珍(1870—1943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廣東清遠人,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

在澄海其他地方,如隆都鎮仙地頭村、鹽鴻的鴻一村、蓮上的竹林村等地鄉皆有其題匾。

十二、源春學校匾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源春學校”匾

下款:林森加一枚印章

此匾立於上華山邊村,立於1936年。據陳郴老師文章介紹此匾破四舊之時曾被縣新華書店挪用,在匾背寫上“新華書店”才倖存下來,後來通過各方關係才歸還山邊陳氏,修復後懸掛於陳源春祖祠正廳。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澄海縣華僑志》人物表 陳源春傳略


上華某村這塊不起眼的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嘯餘廬主人。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人,近代著名政治家。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員。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

注:

1.本一覽表只收錄現上華鎮所轄區內十八村的匾額。

2.筆者孤陋寡聞,截止目前才發現上述匾額,如有更多新發現資料,敬請大家指正、補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