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7371877595131
楊廣元1
來自地區類芝麻團 2016-02-29
高蹺由於演出時有十二個角色,故也稱作“十二樂”,這就是同樂會的起源。
同樂會屬文高蹺,主要動作有劈叉、跨欄、背劍、鍘草、大小翻腰、顫腿子等等。伴奏樂器配有小鼓和小鑼。所演出人物原型主要為水滸人物,配以漁、樵、耕、讀,為北方高蹺傳統劇目。演出時由十二個角色組成,分別是大和尚(打棒)、小嬰哥、樵夫(打柴)、老座子(仙女)、白杆、傻公子、青杆、漁翁、劉二噶子、劉二姐、傻媽、傻小兒。
【大和尚】又稱打棒的,裝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繫白大帶,雙手持六十公分長的木棒,為開路先鋒,威風凜凜。
【小嬰哥】一身孩童打扮,身穿紅衣,頭戴孩發,手持馬鞭。
【樵夫】—身穿黑打衣,頭戴草帽圈,肩挑扁擔,一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老座子】為京劇裡的青衣打扮,手拿團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白杆】—身穿一身白戰衣,手持藤條,藤條上吊著綢布做的蝴蝶。
【傻公子】—裡穿粉色抱衣,外罩一件綠色大敞,頭戴棒槌巾,手拿扇子,一副紈絝子弟胸無點墨、追蜂惹蝶的樣子,並透著幾分傻氣。
【青杆】—身穿藍戰衣,手持藤條,藤條上吊著一條綢布做的魚。
【漁翁】一身黃道袍,腰繫腰包,頭戴草帽圈,下巴飄著白色髯口,漁翁要表現出老態龍鍾的樣子,講究活靈活現,模仿撒網、收網、逮魚、摸魚的場景。
【劉二噶子】典型的地痞鄉紳,是一個浪蕩公子形象,頭戴禮貌,身穿藍袍、紅坎肩,手拿二尺長的菸袋,肩上挎著個酒瓶子。
【劉二姐】一身花旦打扮,大包頭、大辮子,頭上插滿五顏六色的花,中間正鳳,一手拿手絹,一手拿扇子,和劉二嘎盡顯挑逗躲避。
【傻媽】一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一副無拘無束的樣子。
【傻小兒】頭扎朝天小辮子,上身對襟小襖,下身兜兜褲,一手拿著馬鞭,一手提著小籃子,跟在傻媽身後撒嬌、搞怪,語言滑稽幽默
全民搞笑君
在高蹺花會里的人物可多了,他們大多都由“臨時演員”扮演的。
書家粗略統計了一下,高蹺花會里的人物有:
媒婆、公子、魚、耕、樵、小二哥、讀、張飛、道姑、羅漢、醜婆、何仙姑、和尚、關公、紅娘、張生、濟公活佛、各位神仙道士、呂洞、姜子牙、青蛇、許仙、白蛇等等。
中國文化習俗之一的高蹺花會,流行於明清時期,又稱為“秧歌”兒。
其高蹺花會里的人物造型,大多來自《水滸全傳》裡的男女英雄好漢。
例如:醜扇王英、俊鼓楊雄、魚翁阮小二、俊扇扈三娘、右捧張清、武松好漢、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孃、好漢張青等等。
服裝道具也是五花八門,有:黑褲、花棉襖、黑褂子、白色長帶、木製佛珠、黑色絨球帽子、假長髮等等。
另外,河北的高蹺花會之“十二樂角色”,也相當出名。
謝謝,並祝大家元宵快樂!
請大家欣賞書家書法作品--大家都有福!
祥禎
米糧屯“同樂高腳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曾受過皇封,距今已有250餘年歷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糧屯、在北京打工的馬四爺帶領本村幾個人創辦的。
米糧屯高蹺蹺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衛勤雜人員數人,共計45人。全程表演分大場引入、頭蹺指揮,分跑大場、個人現計亮絕活(上大跳、旱地拔蔥)等高難動作;後面接著清場逗俏,小戲表演,最後以麒麟送子收場。
米糧屯高蹺作為豐臺區享有盛名的花會,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動作特點。其獨腿高為1.6米,動作險,技巧多,難度大。有“夜叉探海”、“蘇秦背劍”、“蹲襠”、“彈跳”、“懷中抱月”、“鷂子翻身”、“蠍子擺尾”、“挾麥個”、“端盤子”等絕活。
米糧屯高蹺會在北京各地區的高蹺會中獨樹一幟,受到同行和廣大群眾的普遍尊崇,具有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群眾基礎。它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在表演技法、人物設置、音樂伴奏、會禮會規和高蹺的製作工藝上保持了傳統風貌。其表演自然風趣,技巧較高,是流傳在民間的的優秀傳統文化表演藝術。同時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具有特殊功效。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恢復活動以來,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但是現在米糧屯高蹺正面臨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傳的危險。搶救、挖掘、整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GX思維
都是傳統戲劇人物,以西遊師徒為主。過年喜氣,當然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肯定都是正面的多,負面的幾乎沒有。有爭議的也少,如曹操等。財神,觀音等也會有的
天地縱橫老闆凳54
漁翁,媒婆,大頭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