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陳林
社交領域還未到達終局。
社交平臺被視作互聯網產品的巔峰,每個公司都在試圖攀登,這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如果把社交平臺的新玩家都視作騰訊的挑戰者,那麼最新的騰訊挑戰者是今日頭條。
如果梳理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的產品發展,會發現這家公司實際上實現了從工具到社區的轉型,而很明顯,現在它想再次向社交產品升級。
早在12月初,媒體爆出的信息顯示,今日頭條收購了英文域名“flipchat.cn”。查詢信息顯示,該域名的聯繫方式是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郵箱,註冊公司是成都“不亦說乎科技”,有意思的是,法人是騰訊雲前高管擔任的。
媒體指出,頭條打算藉此推出獨立的社交APP,直接對標微信,而不是以往那些在頭條內嵌產品小打小鬧的做法。
一直以來,頭條對於社交產品就是躍躍欲試的姿態,從類微博的“社交媒體”,到類知乎的“知識社區”都做過。張一鳴並不滿足於此,他就想做直接對標微信的即時通訊產品,去年11月,頭條內部孵化了一款名叫Lark的即時通訊產品並在公司內部推行,用作員工間的日常工作溝通,取代了之前使用的“釘釘”。
從即時辦公通信,到此次準備推出飛聊——更普遍意義的即時社交通訊,毫無疑問,頭條死磕上了騰訊。
頭條自然不是要挑戰微信霸主地位的第一人,但大部分曾經試圖挑戰微信的產品,都已經敗下陣來,其中不乏缺少網易,阿里這樣的巨頭。
最近最熱鬧的莫過於“子彈短信”,上線2天就在APP store社交榜上力壓微信、探探坐上了第一的寶座,上線7天便完成了第一輪1.5億元融資,但最後熱鬧了幾天就都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了。
據說,現在抖音的日活已經達到了1.6億,月活在2億多,如果加上西瓜視頻、musically 等等短視頻佈局產品,從這個角度說,字節跳動已經完成了從新聞推送產品到短視頻產品的轉型,如果把今日頭條視作工具,把抖音視作社區產品,這也意味著字節跳動主打產品的轉型和晉級。
這並不容易,但是頭條做到了,很明顯接下來他的打算是讓字節跳動從社區向社交升級,毫無疑問是一場硬仗。
仍然有必要回過頭來給“社區”下個定義:首先它應該是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特徵或者說滿足一個群體的信息需求,其次是形成互動。豆瓣是社區,知乎是社區,但是頭條不是社區。
字節跳動早期實際上是推出過接近於社區的產品的。在內涵段子被關閉時,用戶們在線上線下都有較大的反響,倒是顯示出了社區屬性。但在內涵段子之後,字節跳動推出的今日頭條毫無疑問是一款工具,並沒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它講究的是千人千面內容推送。
到了抖音這款產品上,社區特徵已經非常明顯,甚至偏社交屬性——它有明顯的流行音樂文化特徵,也有互動,比如當你喜歡一個博主時,會關注她。有意思的是,抖音的團隊原本就是負責內涵段子的,這也是抖音能夠獲得這麼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公眾號“42章經”在《頭條已經沒那麼重要了》裡這樣定義“社區”和“社交”:“用一句話簡單說清:因為人而消費內容,就是社交,因為消費內容而關注人,就是社區。”
這篇文章做了對平臺、社區和社交做了一個分類:“第一類在最左邊,人們純消費內容,不管是誰產生的,也不會有很強的關注關係,這個就是內容消費平臺(今日頭條這個產品就是);第二類在中間,人們會消費內容,也關心發佈者,並且會形成互動關係,這個是社區;第三類在最右邊,人們首先關心發佈東西的人是誰,並會因此而對內容產生互動,這個是社交。”
從這個角度上說,抖音已經是社區偏社交了,因為裡面存在熟人之間的互動——比如用戶會關注他們的好友,從而關注和消費好友發佈的內容。
社交產品最大的特點是網狀效應,用戶和用戶之間形成複雜的關係網絡,從最成功的社交產品Facebook和微信就不難理解這點,網狀意味著穩定,如果從微信上離開,則意味著失去和微信通訊錄上幾百甚至數千人的聯繫。
社交產品也因此被視為互聯網產品的巔峰,但有意思的是,社交和社區之間是兩座山頭,並不是山頂和山腰的關係,做社交的騰訊也沒有辦法從社交轉向社區,無論是騰訊微博還是當年的微視都是歸於失敗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字節跳動要向社交進攻更是不容易。社交這個賽道上擠滿了競爭者,微信是熟人社交,陌陌是陌生人社交,脈脈是職場社交……目前還不知道飛聊會走哪條路,馬化騰一直說,打敗微信的,不可能是另一個微信,這句話的確不假。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頭條還是騰訊,都有自己的焦慮。今日頭條這邊,據QuestMobile發佈的2018第三季數據來看,頭條系產品軟件總使用長首次出現了下滑,在持續了3年高增長後,今日頭條的增長拐點也已經到來了,今日頭條也急需找到新的流量增長點。而騰訊的苦惱的確來自於頭疼,用戶的微信使用時長正在下降——從QuestMobile最新數據來看,在短視頻行業的總使用時長從3.6%飆升至8.8%的前提下,即時通訊的佔比卻從 34.7%下降至 31.5%,短視頻正成為吞噬即時通訊的流量黑洞。
但對於頭條來說,它必須不斷找到增長的接力棒。
據QuestMobile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數據顯示,頭條系APP的總使用長佔比首次出現了下滑。其中,今日頭條APP 2017年1月月活用戶量為1.99億,從2017年7月起其月活同比增速開始降到兩位數,到2018年9月月活用戶雖然達到2.54億,但增速僅為14.5%。
擺在今日頭條面前的問題是下一個流量增長點是什麼?對於一家公司的未來的生死,尤其是上市關口的字節跳動來說,它需要找到新的增長接力棒,並且讓市場buy in這個增長點。
用戶增長是互聯網一個永恆的增長點,但如果在增長點上乘以有潛力的故事,比如社區或者社交,未來的估值才是成倍的,這也是今日頭條努力從工具向社區到社交攀登的原因。
如果說工具時代的頭條靠的是用戶增長,那麼社區時代的抖音靠的“社區”*用戶增長,社交帶來的是公式是在兩個函數上都加上次方。
這一步很大,但頭條的困境也在於,互聯網發展至此,加上頭條基因限制,社交是它剩下的為數不多可以嘗試去攀登的山頭。
所以,和騰訊這一戰不得不打,但關鍵在於看今日頭條怎麼打。
略大參考
剛看完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演講,回來再看這個問題,有些新的想法。
大概在三年前,那時的張小龍已封神,微信打消了一切覬覦社交領域的創業者的念想。當時業內有兩個共識:
- 社交必須基於通訊,社交平臺的新機會來自於通訊技術的換代。
- 社交和社區產品不同,前者以人為中心,後者以內容為中心。
換言之,在微信的陰影之下,當時沒人認為社交領域有機會破局。事實也是如此,在移動互聯網啟動的2010年後至今,陌生人社交賽道只跑出了陌陌和探探兩個體量還可以的產品,並且還合併了;熟人社交賽道,除了微信,全軍覆沒。
但,站在2019年初再看社交這個話題,事情正在起變化。
當然,這並不是說自2018年中開始,拿到融資的一波新的社交產品,會有什麼像樣的表現。這一波社交產品的回暖,還是源於資本寒冬背景下,O2O新零售之類燒錢賽道投不起了,社交產品比較便宜罷了。事實上,除了音遇,這波產品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而包括音遇在內的這一波產品,共同問題其實和三年前那批是一樣的:只是在玩法上做了微創新,並沒有切入什麼新的高頻用戶場景。
三年前業內的共識仍然成立。而起變化的事情,對應這兩點共識,在於:
- 通訊技術升級使得信息傳遞與表達的手段,不再侷限於IM。短視頻與直播,正在成為不亞於IM的高頻存在。也就是說,基於短視頻與直播,同樣可以承載起社交的場景。
- 社交和社區產品的界限正在模糊。同樣是短視頻和直播類社區產品,人與內容已經渾然一體,視頻成為人的表達工具。也就是說,社區產品正在入侵社交產品的用戶場景。
基於以上兩點變化,加上人工智能的運用,會帶來一種新的用戶場景:社交關係的發現與建立,在線上不再依賴於現有社交網絡的分發與重構,而是可以由算法和人工智能,將一體化之後的內容與人,一併分發出去。
現在你告訴我,以上幾點新變化,與微信甚至騰訊,有一毛錢關係?
所以,問題的答案自然出來了: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技術量變到質變的時間點,這種質變足夠大到顛覆相當一部分用戶的社交行為。
當然,你可以認為用戶的社交關係最終會沉澱到微信上,所以微信自身的江湖地位是安全的。
這樣理解也對,但不全對。
我在2015、2016年都指出過微信的侷限性,是需要承載過於龐大的用戶群體。這些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是微信需要考慮的。而中規中矩的結果,就是在功能視頻化的路上落後。在前一個時代有多成功,在後一個時代就有多落後。
另一個顯性的問題,是張小龍今年已經50歲了。做社交產品需要懂人性,人生閱歷不夠固然不可以,但歲數太大,帶來的問題也同樣多。微信的基礎表情包至今仍在使用2007版的手Q表情,而在觀感和功能方面,離年輕用戶表達自我的要求,顯然是差的太多。我最近發現95後的小姑娘,會像當年我們交換微博一樣交換抖音號,讓我意識到,事情真的是在起變化。
當然,張小龍所堅持的一些產品理念,包括對微信的整體把控、對人工智能之類技術的警惕,同樣也是一種情懷和產品理念的體現。他在最近的演講中,diss了很多當下的智能推薦類產品。遺憾的是,他的產品理念即使正確,也不能說明其他產品的理念就是錯誤的。大家只是代表不同的邏輯、角度和年代而已。
說“天下苦微信久矣”可能有點矯情,但我確實有很強烈的、持續已久的逃離微信的衝動。所以,哪怕只是一部分年輕用戶的揭竿而起,僅將微信作為一個IM工具而暴走他處,這還不夠有趣嗎?
未來已來。年輕人並不喜歡把人設強加給別人。年輕人只是享受和人們在一起的感覺而已,有痛苦,有快樂。
判官
1.社交永遠沒有終局,沒有產品有可能滿足所有需求。關鍵看如何定義產品核心核心指標,如果還是關係密度✖️IM消息數量微信不可撼動。
2.微信剛披露月活10.85億,每天消息數450億條,我將微信的月活約等於日活,那用戶使用微信每天發送的消息數是50條左右。
3.如果你去寧夏調研,會發現很多農民都是不怎麼用微信的。這些農牧民兄弟他們將快手作為社交工具,一人每天發超過70條消息。所以宿華有段時間裡的整個思路在於怎麼去加強熟人關係,怎麼加強社交關係、溝通頻次。
4.QQ看點,主要是在手Q聊天窗口強插信息流通知和加上獨立tab強化短視頻,在快報做沒了的同時,悄悄導出一億DAU的信息流產品。快手和QQ看點都證明了一件事,IM與信息流是可以融合共存的。
5.兩三年前QQ空間用戶一天刷feed30條左右,內容多是心情、自拍和不具備消費屬性的無病呻吟。當時另外一款新興青少年社區產品用戶每天刷屏160條,且產品發展有用戶越多發佈越多消費越多時長越高的正向網絡效應,用戶每天主動使用該產品的時長遠超只在後臺運行等通知的QQ。
6.人有很多欲望,記錄欲和分享欲,以及期望得到正面反饋,但用戶的分享很難在一個大眾產品裡面全部滿足,比如來自圈層的慰藉,我舉個例子,當一箇中學女生髮現她媽出軌了,她該去哪找人聊?
7.算法分配真愛這件事的震撼性和可行性,可以去看下黑鏡第四季第四集。但就像花開花敗都需要時間,花不能在一天內長出來。
8.生命的長河中,我們永遠孤獨,甚至沒有自己作伴,因為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只要還存在孤獨這件事,不管是肉體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只要還有人覺得相見恨晚一見如故,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永遠值得期待有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潘亂
社交到終局了嗎?先看這7個思考
每年都會有一群人問:社交還有機會嗎?
有的人天天哄抬00後社交,搞出一堆你看不懂的產品,然而數據總不會說謊、結果並沒有卵用。有人唯微信馬首是瞻,哀嘆有了騰訊爸爸,做什麼都白做!
這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是頭條的新任ceo陳林,恰好這段時間,坊間風聞頭條要推出新的im產品飛聊。這就頗為耐人尋味,您這敢情是故意挖個坑等著我們跳呢,還是為即將推出的產品做鋪墊呢,還是自己做著做著也糊塗了,看來社交是不好做呀?
社交已經到了終局?在下這個結論之前,請看看本文提出的七個思考,就知道結論了——社交才開始,只可惜你看不到,因為更牛逼的社交形態,可能在你的想象力之外。
一、你的社交需求很滿足?
問一個問題,你平常會寂寞嗎?
不要小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用一個很正常的理解,如果現有的社交產品已經很好地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如果人們的社交已經充分飽和了,那麼按道理說也就不該有人會非常寂寞空虛冷,對不對?
這就好像,蘋果手機已經充分滿足了人們日常上網的需求。你問他,你缺網嗎,他肯定說:不好意思,我現在需要的是離開網絡、一個人靜靜。
但是很明顯現實不是這樣,放眼周圍都市圈的年輕人,寂寞空虛冷的越來越多,人們的關係漸漸碎片和速食化,這是一個趨勢。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多社交app,人們為何卻依然非常寂寞呢?是不是現有的方案都不夠好,無非聊天、群、論壇、匹配、遊戲……那些東西,換了身ui,本質並沒有多少區別。
這時候我想起了金葉宸老師的那句話,在座各位社交軟件,都是垃圾……
二、陌生社交:現代人的矛盾體?
你身邊有沒有優質的妹子,你覺得無論長相和條件她都不該單身,但是其實她卻早就成了剩女?
在北上廣,這樣的女生大有人在。明明各方面都很不錯,於是眼光也就很挑,圍攏過來的男生又常常是pua或者渣男,一個個操著騙炮的心,說著長相廝守的謊話。而這些女生又往往因為繁忙的工作、固定的圈子,根本沒辦法去認識想要的那種男生。
於是她們會哀嘆,有沒有什麼靠譜點的認識異性的渠道,不要陌陌探探約炮那種!難道我真的淪落到只能靠相親嗎?
這樣條件不錯、卻社交稀缺的人很多,但是真有空餘時間,他們也往往宅在家裡、一個人放鬆放鬆、打打遊戲。於是大家會說,年輕人的社交需求正在萎縮,他們越來越不愛和陌生人打交道,越來越宅腐喪了!
真的是這樣嗎?只能說現有的社交app太不能滿足需求,讓上面的社交變成了一個投資回報非常低的事情。你打開app,不是滿屏尬聊,就是微商酒託機器人特殊職業工作者。
你終於失望了,你滿懷戒備了,於是你不社交了。
這樣的人,內心社交需求的強大與解決方案的落後,構成了一組深刻矛盾,我們要不要去拯救呢?
當然也有走心的社交產品,像一週cp、soul之類,結果最後你驚喜地發現:上面都是女生,男生到哪兒去了?
男生們紛紛表示,別給我整那些情懷啊虛的,爺簡單粗暴,不然不如玩遊戲。
這樣的兩性矛盾,我們要不要拯救?
三、短視頻真的終局了?
最近這段時間,短視頻熱得發紫。從抖音到vlog,每個人都想從上面分一杯羹。
很多人認為,目前的抖音就是短視頻的最終形態,可是我想讓大家回憶一下10年左右的微博,
那時候微博也是如日中天,是傳播最快的地方,李開復不是專門寫到微博改變中國嗎?當時很多人也認為,微博是移動互聯網的終極殺手。
可是你記不記得,你在微博上可以發自己的想法,但是要想得到超級傳播、成為輿論焦點呢?恐怕要麼是靠天收、運氣好,要麼就是玩轉水軍做號的高手了。
接著呢,就出現了微信,出現了朋友圈,你發一個動態,終於會受到很多朋友的反饋了。這就是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內容從純媒體屬性走向了點對點的社交介質。
這是不是很像目前這個階段的抖音呢,你眼紅上面暴富的網紅,可是自己要想成為一員、路徑並不清晰,因為智能推薦的規則太不明朗,你完全摸不著脾氣。往往認認真真做的一條,卻被限流了。
那麼,會不會像微博到微信那樣,出現去中心化、點對點ugc的短視頻平臺呢?或者抖音本身會進化向哪個方向呢?
本來微信做時刻視頻,看起來是想用story模式,堵住抖音從媒體向關係鏈侵蝕的步伐。但是沒過幾天,就沒幾個人發時刻視頻了,微信顯然沒有想清楚。一開始群作為短視頻入口或許還有想象空間,但是很快,張小龍讓你只能在群入口中看到好友的視頻了,非好友統統屏蔽……
四、為什麼社群訓練營模式火了?
知識付費沒那麼火了,訓練營卻漸漸起來了,建群打卡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從薄荷閱讀到流利說,從樊登讀書會到喜馬拉雅。
說到這,筆者想起前段時間參加過頭馬的線下俱樂部,那現場氣氛太熱烈,以至於簡直像是傳銷大會。
由於筆者先天對“洗腦”、“群體壓力”之類心存戒備,只能冷眼旁觀,完全是當作一個產品在看,為什麼這些參與者會這麼熱烈積極、融入其中呢?
最後只有一個結論:我們太缺乏“集體生活體驗”了。從大學以來,我們其實就是完全打散的,人高度地原子化,也就逐步一盤散沙。現代社會讓每個人可以充分自由地做自己,但代價也就是會“只有你自己”。
而西方人,是有ngo、社區自治這種事的。你看美劇裡,親人離世或者戒毒戒酒,會專門有一個自治的組織,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感受。這在中國都是沒有的。
我們只有一個個微信群,可是群機制太脆弱了,就是一個變相聊天室,一會就冷掉了。
所以,集體、社群體驗的缺失,是不是一種機會。
五、狼人殺和音遇代表什麼?
2017年狼人殺很火,2018年則是音遇。本質上,他們都非常相似,都是“遊戲化的社交”,是將社交的過程加上規則、引入心流機制。
如果說,傳統社交是一群人一起聊天、討論話題,那麼這種社交就是一群人一起玩一個社交遊戲。
這其實在陌生人的管理培訓中很常見,我們一般叫“破冰”、“沙盤”。
這樣的模式有三好:
1、解決了尬聊的問題,匹配上了有明確的目標要完成,有明確的事情要做,有明確的話題要聊。
2、利用遊戲的心流機制,容易上癮,同時可以用遊戲的盈利模式,來錢快。
3、品類不是遊戲而是社交,不需要向監管部門申請牌照。
但是無論狼人殺還是音遇,給人的感覺都更像是現象級,有沒有更厲害的存在呢?
每一次提到微信的強大,大家都會拿關係鏈說事。畢竟,關係鏈的網絡效應太強了,你要想換一個社交產品,還得把所有好友都遷移過去,這個轉移成本太高了。
但是轉念一想,微信的這種狀態像不像通信運營商、特別是中國移動呢?
想當年,筆者在電信那會,也是深深領教了“關係鏈”的強大。每一次給客戶營銷,前面都說的好好的,一提到要換手機號他就慫了,我通信錄那麼多朋友,通知不過來怎麼辦?
這樣看起來,中移動的手機號也是牢不可破的吧?可是後面的故事我們知道了,互聯網公司輕而易舉地ott,碾壓了他們。
擁有關係鏈確實厲害,但是微信的情況很像當年的通信運營商,那就是逐步“管道化”。我是用你作為溝通工具,可你上面附加的其他服務,我漸漸不想用了。
群那麼多,還一個個死了,垃圾。
朋友圈裡都是同事,都是轉發,算了我不用了,我設置三天可見!
越來越多的人三天可見,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逃離微信,結果我們看到了,用戶的使用時長開始漸漸向遊戲和抖音們傾斜。
所以,不要怕微信有日常維護關係的關係鏈,一來你可以不打“維護關係鏈”,只打“高質量地發現新關係”,二來你可以打微信維護不了的關係鏈,三來你可以“用不同的模式”維護關係鏈。
七、騰訊爸爸的軟肋是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騰訊是社交強,也許成立吧?
可是我想問一下:
1、除了微信和qq,你還能說出騰訊有某個特別強的社交產品嗎?
2、微信這幾年的迭代,有幾次是真正成功了?有多少是不了了之廢掉了?
3、qq每年加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新功能,有幾個是真厲害,還是純粹就是吃qq的巨大流量?
所以,騰訊不應該神化,以結果論英雄、只要成功了怎麼粉飾都不為過——這樣的思維真的對嗎?
騰訊最大的問題是路徑依賴,簡言之就是“鉅額遊戲收入+鉅額流量導入+鉅額投資”三個巨組成了營收的基本面,所以似乎什麼都不要怕,改革也是不急不徐的。
這個路徑依賴導致的是思維僵化,就是認為任何產品都應該去打用戶的通用需求,去打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只要這一點做到極致了自然會成功。
他們以成功作為結果反推,更加堅定地認為這個觀點是“無敵”的,卻完全忽略了以上三巨的巨大作用。沒有這三個巨,你就是再通用極致,恐怕也是起不來。
更大的問題在於,今天的用戶已經越來越分裂和碎片,五環內外、不同行業已經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類,而需求也隨著經濟形勢不停波動,呈現某種週期變化……
所以你想一直做通用需求、做公約數,這個盤子一定越做越小。以後的趨勢一定是千人千面、算法匹配,才能逐步做大。
人家都是豐富粘性的產品當前臺,數據加算法當中臺,結果越養越聰明。騰訊把著那麼多流量,數據分發的能力卻幾乎看不見,真是睡在金山上卻毫無作為。
當然,他可以裝逼,我這叫不打擾用戶、不侵犯隱私。
最後,讓我們做一個總結:
1、當代社會人們的社交需求其實很強,只不過解決方案的app們太垃圾了,導致需求被壓抑和掩蓋。
2、短視頻很火,但基於視頻的沉浸社交一直只是概念,沒有真正做起來,做起來的都還是“pgc媒體”。
3、人們需要群體的遊戲,需要重新過上“有組織了”的日子。
4、微信會越來越管道化,能穩住基本面但是用戶時間逐步被分流,騰訊最大的問題是隻做最大公約數的話,一定會在千人千面的時代越做越小。
所以別怕,幹吧!有了以上7個思考,你是不是還覺得社交終局了呢?當然這些具體怎麼去做、用什麼方案實現,我已經測試了4年、差不多了,你要繼續,我們賽賽跑。
本名張俊,上海帥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聯繫請加13385698365。
辯手李慕陽
我覺得終局在技術足夠好之前談不上
從社區氛圍出發簡單談談:
好的社區氛圍是如何形成的了?從個人需求出發:兩點
1.獲取/認識更多的優質個體/內容(這個比較個性化,優質本身就是個體認為有價值的)
2.與更多優質的個體建立信任
那麼一個社區對個體是否有吸引,有以下幾點:
1.能夠持續有優質個體/內容 活躍
2.自己產出的內容能得到不斷反饋/互動
正向的反饋能使內容創作者有更多的產出動力,而更多的產出帶來更多的人潛在品牌/信任建立,更多的品牌/信任建立帶來更多的信息源與關係鏈~
就如同滾雪球般不斷向前,個體和社區本身都得以成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正反饋這件事,如果交由算法,那麼在社區人群數量大眾化的情況下,得到最多正反饋的會變成最大眾化的內容,比如三俗~
這樣優質人群很可能由於無法持續獲得正反饋而逃離,重新尋找更符合需求的社區。
社區的大眾化與垂直化不斷循環,能夠打破優質小眾-社區變大-逃離至新的優質小眾社區的循環,是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當然有可能技術化的千人千面+人工干預是一種解決方案,不過效果的話還有待驗證
褚自航
關於是否是終局的事情,我覺得是一個偽命題。
當年MSN一度非常火熱,即便QQ出來很多年,依然無法撼動MSN在社交白領領域的地位,但微信、米聊的出現直接顛覆了MSN的地位,如今,MSN已經消失。
實際上,即便微信除了,很多人覺得會威脅到微博的地位,但微信和微博其實是發展在兩條不同的軌道上。
如今,微信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但陌陌、探探的出現,實際上,又是在陌生人社交領域走出了一條路。
即便是這兩年,看起來社交固化,但抖音、快手一樣在微信的固有地盤上動出很大一塊,展現出勃勃生機。誰也不能否認抖音會成為一個社交,甚至賣貨的平臺。
從趨勢看,短視頻領域依然孕育著很多新的機會。另外,無論是微信,還是當前其他產品,都是服務80後,90後的產品,這些產品都在老化,固化,未來在服務00後,甚至更年輕的人群方面,必然又會有很多新的社交機會。
雷帝觸網
肯定沒到終局,社交產品有越來越細分化的趨勢,同時它的更迭取決於人群代際躍遷,以及新技術突破產生新的產品終端。
細分化的維度很多元。熟人vs 陌生人興趣社交,比如Soul這種內心共鳴類的社交等;代際躍遷,比如圍繞00後群體的社交產品(美國有snapchat);技術驅動,比如5G與IoT時代來臨,前者可能產生以視頻社交為主的平臺,也可能會出現Google Glass這種全新的使用終端,就像當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智能手機上微信橫空出世一般。
錢皓
1.關於所謂「終局」,以目前的網絡來說,微信在五年內,其網絡肯定是總體上無法撼動的,網絡最終會隨著新平臺的出現或者原本的網絡結構的老化得不到充足新的樞紐節點的補充而衰亡(自然的核心用戶層的生命週期的終結,樞紐節點的衰亡)。如果這個「終局」是指五年內是否有對最大社交網絡的撼動導致格局的變化,我認為可以說是「終局」。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我們知道有很多種其他可能,比如2007年前,也沒有多少人相信未來Smart Phone有一天會成為主導互聯網的平臺,有一天最強大的QQ會被微信替代,平臺的出現和遷移是最大的變數,這個點上有人預測過嗎?2029年,我們在用什麼平臺?2024年會不會有一種新的平臺出現徹底威脅到Smart Phone?從這意味上講,只要把時間線拉到10年,「終局」自然就不存在了。
2.關於未來社交領域會有哪些發展,我試著在不同定義下的「未來」來闡述一下我不成熟的小猜測:
10年後——2029的未來:我們在一種全新的數字化平臺上生活,我的看法是MR/VR/AR(總之是Reality平臺),我們會採用更自然的交互形態,不僅是基於“touch”的——顯然touch只是針對我們和二維的玻璃板發明的一種交互;語音、四肢、十指、動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溫度、觸覺……我們會沉浸在更多元豐富的交互體驗中,我們會重新定義交互與互動,因為5G乃至6G技術的發展,支持我們的「分身」會忽然出現在世界的另一端,基於機器學習與自然語義的科技的進步,我們能打破語言的隔閡,與任何文化與背景的人「社交」。
5年後——2024年的未來:當年無法忍受微信這種中老年人(主要是自己家長會用的)社交產品的年輕人已經長大,他們成為了社會主流,就一如當年QQ的時代一樣,這些用著看起來有些“非主流”的社交產品的年輕人步入了25-30歲的年紀,成為社會人的他們也把這些非主流產品中的一些帶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中去,儘管,還是有很多人會用微信這個產品,微信也加入了許多新功能,比如無比流暢的語音電話——這年頭已經沒人發“消息”了,但這個產品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微信更像當年的短信一樣,只是用來收發一些驗證信息的工具,畢竟,除了電話號碼,微信的ID就是移動互聯網的身份證;
3年後——2022年的未來:30歲以上的中年人——曾經的90後,普遍看不懂現在的年輕人,這些「年輕的怪胎」整天喜歡玩一些令人難以捉摸的「社交」產品,說是社交,但其實也不能那樣說,這些產品更多的是連麥和奇怪的興趣社群,總之充斥了各種小眾興趣,一不留神就不知道什麼東西忽然火了又忽然過氣了。當然現在網上的互動玩法也實在是太多了,年輕人在網上玩互動的遊戲、看互動的綜藝、或者泡在連麥的聊天室裡,整天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似乎挺無聊的,反正網上的東西什麼都不能信,不管是臉還是聲音;
1年後——2020年的未來:從2019年-2020年,忽然滿地冒出了一大堆各種連麥聊天室、QQmix貼吧的社群、互動綜藝玩法的社交產品、短視頻化的社交媒體大行其道,人們在追求富媒體交互的路上根本停不下來,媒體鼓吹各種風口,資本在互動、富媒體(語音)這件事上不斷增加投入,有人高奏凱歌、有人不停唱衰,說這又是一次瞎搞的資本盛宴。
↑上面的東西我完全瞎JB猜的,如果我猜中了,我就不再掩蓋我穿越者的身份了。
金葉宸
主流社交肯定還是騰訊一家獨大,微信和QQ。騰訊公佈的2018年Q3季度財報顯示,微信月活賬戶達10.82億,QQ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達6.98億人。
任何一款社交產品要想達到/超越微信和QQ的用戶活躍度,基本上是沒可能的。社交產品的護城河是它的關係鏈,而微信和QQ的優勢就是它錯綜複雜的關係鏈,只是推出一款類微信產品,或者某些功能比微信更方便的產品,本身是沒用的,比如馬雲親自站臺的來往,丁磊親自站臺的易信,老羅親自站臺的子彈短信,都是“曇花一現”,子彈短信在短期內獲得用戶們的青睞後,便迅速跌至低谷。
微信和QQ的這套關係鏈,是其他產品沒辦法複製的。
而重新生成這套關係鏈,也非常不容易。一是用戶習慣短期內難以轉移,人的年齡越大,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難,新的社交產品很難讓用戶重新習慣,要麼就直接“抄襲”微信的;二是拉人頭的成本太高,2011年單個用戶的成本才幾毛錢,現在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得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這對於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成本都是巨大的;三是用戶下沉空間,微信已經流行了7年,不只是一二線城市,在很多偏遠的農村,微信用戶下沉很深,而其他的社交產品要想達到這種深度,又得花費很長的時間,現在並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優勢。
未來社交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首先,是視頻社交的進一步提升,隨著5G的逐步發展,未來視頻社交會變的更加有可能,當然,現在也有視頻社交的場景,只不過在畫質方面,渣的一塌糊塗,5G肯定會讓視頻畫質再出現一個等級的提升,而這會讓視頻社交變的更有意思。
其次,物聯網的社交。比如,用戶只需要一個ID,就可以在家裡任何一個智能設備中使用該ID來與其他用戶互動。當然,車聯網也算,用戶在汽車裡也可以使用社交軟件,不過,這裡面肯定會有相關的安全設置,不然開車就不安全。
人是群居動物,生來就有社交基因,而且,我們在接觸信息的同時,也需要與他人的連通和交流,社交是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最大也是網民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未來只會與我們越來越緊密,只不過,在商業空間上,換成其他產品基本上沒可能了。
郭靜的互聯網圈
這個問題是今日頭條CEO陳林提出的問題!
想必大家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已經猜到一些事情了,那就是字節跳動將在幾天後的1月15日舉辦發佈會,而這次發佈的主角就是字節跳動之前傳出的要上線的社交產品。
早早就傳出字節跳動要涉足社交領域
不得不說字節跳動這兩年發展還是非常好的,打造了以今日頭條、抖音為核心,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懂車帝、悟空問答等組成的產品矩陣,並且在圍繞產品矩陣逐漸的進行擴張,尋找新的機會來突破(字節跳動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比如OKR、比如不喜歡傳統的事業部制、技術的高可複用、員工崗位的迅速流轉,說實話很像Google,當然這裡不準備多說,以後有時間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
在去年年底,曾經傳出字節跳動買下“flipchat.cn”這個域名,並且其實早在今日頭條的微頭條、抖音等產品上字節跳動也一直在嘗試社交功能,可以說字節跳動是想要做社交的,並且做出了很多的準備,這一點並不奇怪。
因為不管是單一的今日頭條還是抖音,是很難形成穩定的用戶關係鏈的,也許這個時代我們單一說壁壘已經不行了,一個個壁壘之間沒有形成穩定的聯盟,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被一一擊破,這也是全行業都想做社交的原因。
終局永遠不可能到,但是沒有顛覆式創新很難取代微信
正如我們經常所說,社交是強需求,想要取代一個社交產品必須是革命性創新、破壞式創新的產品,否則很難取代一個成熟的關係鏈。
這些年其實關於社交的話題一直都沒有停過,社交產品也沒有停過,從MSN、QQ的PC時代的即時通訊;到飛信、微信、米聊、來往的移動時代的即時通訊;再到陌陌、探探、Soul、無秘等陌生人社交;這兩年誕生了小紅書、音遇、鬥魚、全民K歌、唱吧、抖音、快手等垂直類社交產品......其實經歷過了很多次迭代,但是中間除了一個微博算是一個驚喜以外,別無其他,遺憾的是微博做了社會化媒體的文章做大的,走了一條公眾媒體的道路,離社交越來越遠。
但這其中真正能夠取代QQ、微信地位的幾乎沒有,因為真正社交的核心還是溝通。而為這些溝通保駕護航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用戶;挑戰這些產品江湖地位的永遠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產品自身的瓶頸。
新的社交形式或許需要硬件平臺的革命
當然我們說這兩年微信似乎沒有什麼創新,微信從6.0跑到7.0整整用了四年之久,朋友圈活躍度逐漸降低,即時通訊與閱讀沉浸式體驗的天然衝突.....但是為什麼還是沒有一個產品能夠取代微信?是因為在目前的社交領域來說,微信已經做得足夠好了,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革命性的機會出現。
從Facebook到WhatsApp,從QQ到微信,這期間其實是硬件平臺的革命,從傳統的PC到mobile的一個轉變,這中間產生了用戶對於硬件平臺的依託不同,用戶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是硬件的革命推動了軟件革命。從大型機、小型機時代到PC時代,誕生了互聯網,從PC到mobile誕生了移動互聯網,每一個節點都那麼恰到好處。
因此我不認為,目前在社交領域有比較大的作為或者說可能性,當然肯定可以有產品可以有作為,藉助本身已有的大的流量平臺進行導流也能夠做出一個相當的產品,但很難成為具有統治性地位的產品,很難形成新的革命性顛覆。
微信可能依然還是微信!何況現在微信還有微信支付,微信背後還有由C端、B端用戶組成的強大的商業生態,這個才是目前微信依然看上去堅不可摧的根本原因。
社交沒有終局,只是我認為重複造輪子的意義可能不大!
文章為字節跳動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專稿,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我是一名互聯網技術從業者、也是一位創業者,全網原創文章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賬號,我們一起探討互聯網、暢聊足球和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