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大年初一的排片裡廉政風雲在一眾閤家歡賀歲電影裡顯得與眾不同。曾經炮製出無間道經典的麥兆輝再次出手,加持劉青雲、張家輝、林嘉欣等一眾演技大咖,藉著打老虎的形勢東風,來勢洶洶。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新年第一部電影定了《廉政風雲》,預期評分很高,也很喜歡一眾主創,滿心以為電影著力描述正反兩方各有苦衷,愛恨交織鬥智鬥勇,手段迭出陰謀層起,結合主旋律也算掀起開年反腐風雲。

結果證明,少了莊文強的麥兆輝似乎少了格局和靈氣。虎頭蛇尾的故事和拖沓的節奏,影帝們一如既往的演技也無法拯救。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這可以理解為一個“無雙”故事的反貪版。可以看出導演野心很大,一開場便交代了包含證人張家輝、廉政公署劉青雲、走私集團及其背後的大老虎等多條線索。隨著張家輝出逃、林嘉欣赴命尋其回國、劉青雲遠程指揮並同時深入其他被告,多條線索逐漸交織在一起,也從中生髮出多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張家輝的立場與究竟是何?其出逃是有意還是被動?大老虎與廉署是否有關聯?故事到這裡,還是立得住的,節奏也還是有序的。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但隨後導演將緊湊的案情中加入了各種愛情和家庭戲碼,似乎想通過多維度敘事豐富人物形象。但可惜的是這些戲碼並不切題,在推動劇情和解釋人物動機上都不甚有用.

而多線敘事後人物的增加讓導演顧此失彼,節奏陷入拖沓和混亂,讓觀眾陷入一種按下葫蘆起了瓢的confusion中。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經過了80分鐘略顯沉悶和節奏混亂後,最最沒想到的是,導演只用最後的十幾分鍾草草完成了人物的反轉和“高潮”。或許張家輝的反轉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結果,但期間少了起承轉合的解密過程,使這個結果吞下去有一種囫圇吞棗的生澀感,少了反轉劇應有的那個“wow”moment。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而如果說前面沉悶的多線敘事是一種“草蛇灰線 伏筆千里”的處理方式,那這些伏筆卻在結尾突然被粗暴的打了個結。大老虎是如何鎖定的?廉政公署裡的內鬼究竟是誰?要麼是粗暴的塞給你一個結果,要麼是語焉不詳,起碼在字幕出現的一刻,熒幕前的我是一臉懵逼的。

這給我的感覺好像是導演報著特別大的野心,佈局一個宏大的故事,但拍著拍著失去了底氣和對故事的掌控,手裡握著好多線頭不知如何處理,只好倉促給了個結尾,把所有為什麼粗暴地塞給“且聽下一部分解”。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港片的輝煌時刻仍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群星輩出各成一派,形成了包含警匪片、槍戰片、喜劇片等在內的類型片體系,和成熟的商業電影製作工業。現在大家都說“港片已死”,我沒有那麼悲觀,但肉眼可見的是近年來除了“寒戰”系列的小高潮以外,確已鮮見具有討論價值的優秀港片。

演員的青黃不接是一個問題,如今活躍在熒幕上的仍是60 70年代的一票影帝們;但可能更重要的在於缺乏好的故事,和潛心講故事的方法。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在曾經的輝煌年代,香港是不可取代的全球金融中心,是大陸仰望的購物天堂,而港片則是香港文化輸出的重要工具。不論是緊湊對抗的警匪片,還是無厘頭的周氏喜劇,其本質都是通過深刻精準的觀察來傳遞港人的社會狀態和生存方式.

但隨著新經濟格局的建立,香港迴歸,金融中心地位的沒落,大陸力量的崛起,港人似乎陷入了一種“身份焦慮”,而這種焦慮也直接體現在了香港電影的創作中。香港電影嘗試通過“合拍片”的方式打開大陸市場,重振港片輝煌,卻時常出現水土不服,成品顯得不倫不類,在嘗試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喪失了精髓。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而相反的,那些沒那麼大野心的小眾港片,比如《桃姐》,比如《踏血尋梅》,比如《一念無明》,卻通過對如今香港社會問題、市民生活的深切觀察和細緻思考,拍出了特色,獲得了認同。

廉政風雲:與無間道之間差多少個寒戰?

或許,香港電影人目前需要的,不是揹著“重振港片”的包袱去謀劃下一個無間道的大格局,而是潛下心去,以初學者的態度重新審視如今的香港社會,用好的結構、好的節奏去講好一個真正的香港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