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運”背後依舊是回家過年的渴望

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反向春運”背後依舊是回家過年的渴望。

2019年春運即將啟動,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近日推出31趟列車折扣票,最低6.5折,以吸引旅客錯峰出行,“反向”團圓。(1月11日 央廣網)

臨近春節,和以往一樣,在外務工人員與返鄉火車票、飛機票之間呈現出“狼多肉少”的局面。不僅如此,節後扎堆返城又是一次“人口遷徙”,對於在外務工人員來說,本打算好好享受忙碌一年後的春節假期,卻無奈家與工作地點摩肩接踵的行程又轉化一場“氣喘吁吁”的工作,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而近兩年來,“反向”團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將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來自己工作的城市過年成為不少80後、90後過年的新方式。

對於與傳統過年似乎有著衝突的“反向春運”,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它的價值意義如何?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故鄉與異鄉?回家過年的渴望消失了嗎?

從“反向春運”的形成原因來看,首先是“一邊倒”的回家過年成本大,春運期間,諸如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去往中西部方向的火車票、機票都比較緊張,加之機票昂貴,讓不少遊子唏噓。而“反向春運”運用逆向思維,以鐵路部門為例,近些年鐵路結合自身特點,貼合民眾需求,適時推出“反向春運”列車票打折的措施,這就讓不少精通比價的年輕人們想著變個過年方式。再者,隨著社會不斷髮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人們的故鄉情結也漸漸不向以往那樣強烈,想著將家裡老人小孩接來城裡過年,這樣不光節省開支又節省時間。“親人在身邊,就能過一個幸福年”的觀念催生著新的過年方式產生。

“反向春運”這種新的過年方式在提高旅客出行的舒適度、填補空鐵兩運的運力空檔的同時,還體現著年輕人敬老愛老的孝心。以往過年,年輕的小夫妻的爭議話題離不開“回誰老家過年”,這樣給本該喜慶的春節平添了不快。而“反向春運”則可避免此類不快,將雙方老人接到家裡,兒女親家團聚不失為另一年味的體現。

雖然“反向春運”是人們物質文明提高、追求舒適生活的體現,但似乎也在映射年味在漸漸變淡。在我國,百節年為首,春節不僅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而且還是祈福、飲食、走親訪友的狂歡式展示。值得提要的是,不論是祈福還是走親訪友都是以“鄉愁”作為基礎,反觀“反向春運”,外來務工人員在大城市大多都缺乏物質基礎,在人脈關係上也不如故鄉友人情深意切,間接體現出這樣的“年”有些變味了。更何況,於多數老人而言,故土之情難以割捨,在農村生活慣了去城裡過年多少有些不自在。

“反向春運”作為當今社會的新產物,我們應當持理性態度看待,即利弊皆分析之。它從側面說明當下年輕人對現實有著些許無可奈何、城鄉二元結構中城市佔有絕對優勢地位。也正因如此,我們還需多對社會建設添磚加瓦,讓交通基礎建設更加完善,爭取早日打破許多隱形壁壘。也許到那時,“反向春運”中“反向”二字將不復存在,畢竟,回家過年才是人們的渴望。

“反向春運”背後依舊是回家過年的渴望

“反向春運”背後依舊是回家過年的渴望

“反向春運”背後依舊是回家過年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