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2018年職業教育報告》:德國職業教育的新機遇

不能否認,我國的職業教育是失敗的,且讓大眾都覺得讀職業教育都是一些“不好”的學生,這樣的觀念也間接使這部分學生失去了社會的認可。而在德國恰恰相反,他們並沒有認為職業教育不如普高,不如高等教育,反而超一半的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因為他們雙元職業教育不僅是傳授課本知識,更是學生接軌社會和企業的橋樑。

我們來看看德國職業教育是如何做到這麼優秀的:

企業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積極性增強

一是企業提供的學徒崗位明顯增加。2017年達到55.63萬個,比上年增加1.01萬個,增幅為1.9%。

二是企業實際接收新學徒人數增加。2017年共有50.74萬新學習者與企業簽署職業教育合同,比上年增加4700人,增幅為0.9%。在企業外職業教育合同減少的情況下,德國2017年新學習者總數比上年小幅增加,達到52.33萬人。

三是企業留用雙元制職業教育畢業者的比例提高。2016年68%的雙元制學習者畢業後為原就學企業留用,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德國企業提供學徒崗位總數、企業接收新學徒人數以及新簽署職業教育合同數量同時增加,扭轉了2011年來這三個方面人數逐步減少的趨勢。


德國《2018年職業教育報告》:德國職業教育的新機遇


社會對於接受職業教育的認同度提高

職業教育包括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工業4.0發展背景下仍然保持較高吸引力。

一是2017年德國整個初始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及全日制學校型職業教育)領域的學習者人數達到71.59萬人,比上年增加6051人,增加0.9%,繼2016年扭轉2011年以來人數下降的趨勢後,繼續保持增加勢頭。

二是青少年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興趣提高。2017年相關機構統計到的有意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人數為80.58萬人,雙元制職業教育實際入學率(新簽署職教合同人數與相關機構統計的有意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的比例)達到64.9%,比上年(2016年64.7%)增加0.2%,達到2013年以來的最高值。按照職教法所定義的職業教育崗位供給與需求計算,職業教育崗位需求為54.70萬個,增加6180個,增幅為1.1%。按照拓展的需求(新簽署合同數與未獲得任何崗位或臨時性替代教育措施人員,以及已獲得臨時性教育措施但仍保留職業教育崗位申請的人員的總和)計算,2017年職業教育崗位需求為60.35萬,比上年增加2600人,增加0.4%。2017年職業教育崗位供給為57.22萬個,比上年增加8477個,增幅為1.5%。2017年青少年對雙元制職業教育崗位需求比上年增加,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職業教育崗位需求減少的頹勢。在此背景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崗位供需關係進一步改善,按照職教法確定的供需計算方法,德國職業教育崗位供需比例為104.6:100;按照拓展的供需比來計算,供需比為94.8:100,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值。

三是具有高等教育資格青少年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比例進一步提高。2016年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資格的新學習者共14.46萬人,佔全部新學習者28.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雙元制職業教育新學習者普通教育背景來看,具有高等教育入學資格者從2015年起,成為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第二大群體,而主體中學畢業者這一傳統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學習者的主要群體退居第三位。

職業教育4.0成為職業教育關鍵主題

一是職業教育4.0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數字化首次以獨立單元納入職業教育報告,分別在第一章職業教育重點領域工作進展以及第三章職業教育政策舉措與計劃及項目中專門介紹職業教育4.0推進情況。

二是職業教育4.0框架倡議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研究與試點工作順利實施。報告顯示,“數字化勞動背景下專業人才資格與能力”研究項目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政策舉措建議將於2018年內發佈。“跨企業職業教育中心數字化”計劃順利推進,並於2017年增加經費投入1000萬歐元,總投入將達到8400萬歐元。“職業教育中數字技術媒體”計劃繼續推進,並新啟動項目。2017年10月啟動建設第一批成果轉移網絡“職業教育的數字化學習”(DigiNet),同時啟動第一批“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媒體促進融合”子計劃相關項目。

三是職業教育標準規範工作取得新進展。2017年完成對12個雙元制教育職業標準規範以及19個進修和轉行教育的標準規範修訂工作。2007—2017年間共對135個教育職業的標準進行修訂,同時開發16個新職業並制定相應標準。

如今中國學生前往德國接受德國雙元教育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德國也在國內設置多處的招生點,凡是通過面試考核的學生都能免學費留學德國,並且在實習期間得到實習補貼。甚至能得到定居德國的機會。

部分資料來源 | 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